□法治报记者 夏天
“中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正在攀登的阶段”,3年前,留美国际著名结构药理学家徐华强全职回国,他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取得诸多突破性成果与进展,使上海在基础研究和靶向新药研发领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并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原创新药的研发能力。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徐华强更是带领团队奋战一线,创下多个国际领先突破,为人类抗击疫情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基石。
高水平人才梯队的伯乐
新世纪初,时任美国Van Andel研究所新药发现中心主任徐华强的实验室里,一位来自上海的学生告诉他,中国的发展非常快,他应该亲眼去看一看。
2002年,徐华强在日内瓦的一个国际会议上结识了来自上海药物所从事药物设计工作的蒋华良研究员。2008年,已是上海药物所副所长的蒋华良找到徐华强,希望他能帮助药物所建立起靶标中心,提升研究所原创新药研发能力。于是,2009年,上海药物所与Van Andel签订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此后十年间,徐华强培养了30多名博士和硕士,并选派10余名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并归国取得成就,多人担任科研院所的课题组长、生物医药公司的创始人及CEO,为中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培养了新一代高水平的人才梯队,极大地提高了药物所在原创新药靶点的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水平,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果。
“美国的实验室经过17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离开了我,仍然有接班人可以接续我的工作;而中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正在攀登的阶段,中国的实验室正是发展的关键期,我更放不下上海药物所那群年轻学生。”于是,2019年,徐华强便毅然决然,决定全职回国。徐华强常常对他们说:“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这种良好的科研氛围中,这些年轻人奋发图强、攻坚克难,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抗击新冠的科研战士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徐华强带领团队奋战一线,联合合作单位经过46天的日夜奋战,成功解析新冠肺炎病毒RNA复制酶单独结构以及结合RNA和抑制剂瑞德西韦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阐述瑞德西韦等核苷类药物抗病毒的精细机制(Science,2020);2021年领衔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第一个解析非核苷类抑制剂结合新冠病毒RNA复制酶的三维结构,拓展了对非核苷类抑制剂作用机制的认识,推进靶向RdRp的非核苷类抑制剂的药物研发(NSMB,2021)。同年,他带领团队首次解析了缓激肽受体B1R和B2R分别与选择性多肽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为开发靶向缓激肽受体的调节剂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NSMB,2021)。
2021年底,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球肆意传播,徐华强带领团队日以继夜开展研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迅速揭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迅速和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并攻克了BA.1变异株刺突蛋白与特异性治疗抗体JMB2002的结构,阐述了抗体JMB2002具有广谱抗新冠病毒的分子机制(Science,2022)。
今年3月中旬,上海新冠疫情形势严峻,徐华强和团队主动要求封控在园区。针对感染上海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BA.2变异株,徐华强领衔团队在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从结构上解释了初代疫苗引起的抗Omicron变异株的免疫保护机制,为提倡尽快尽早进行第三针新冠疫苗全员接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相关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公布以便全世界共享结构,为人类抗击疫情的药物研发提供重要基石。
探索生命科学的奋进者
在深耕基础研究领域多年之后,徐华强的团队主导解析了30多种与神经、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的GPCR结构,为这些疾病的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近年来,他决定用自己多年的积累,在基础科学与临床药物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致力研究原创性成果和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
徐华强表示,接下来的人生将为实践这一理念而努力。目前,他参与和主导的3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药物研发进展顺利。其中,治疗脂肪性肝炎候选新药CS0159分别在美国(2021年)和中国(2022年)获批临床,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充分利用蛋白结构辅助设计,发现可增强药物活性及降低药物副作用的作用位点,并应用到新药分子设计中。从靶点研究到药物设计,皆由徐华强团队及其合作团队完成,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原创新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