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律师沙龙

个人信息保护不能损害公共利益

本文字数:681

□上海通乾律师事务所  朱慧  陈慧颖

我们在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时应当全面,不能过于片面,更不能简单地将个人信息等同于个人隐私。

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已于2021年11月1日实施,对于保护个人信息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时代,这也导致个人信息十分容易泄露。而且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对个人生活也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个误区,即将个人信息等同于个人隐私,一刀切地认为任何人都无权了解,特别是涉及劳动者健康、医疗状况的个人信息。

我们认为,个人信息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人隐私。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或履行劳动合同时,应当有权获得与工作岗位相关的个人信息,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时更是如此。

举例来说,用人单位招聘的是餐饮行业从业者,那么单位就有权了解该员工的健康信息,如果患有传染性疾病就不能录用,否则会影响公众健康。

比如,对于公共交通的驾驶人员,用人单位也应有权了解他的健康信息,比如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否则有可能影响公共安全。

再比如,对于出租车驾驶员是否有犯罪记录,特别是暴力犯罪或性侵犯罪等,用人单位应当有权知晓,否则如何保障乘客的安全。

当然,对于用人单位获得劳动者的信息,单位负有保密义务,既不能公开,也不能向无关的第三方披露。

总之我们认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是绝对的,既不能损害公共利益,也不能危害公众的安全。

我们在进行个人信息保护的宣传时应当全面,不能过于片面,更不能简单地将个人信息等同于个人隐私。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沙龙 B05个人信息保护不能损害公共利益 2022-09-26 2 2022年09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