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事,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热烈欢迎来自7个国家的440名2022级新同学加入复旦法学院,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祝贺大家的进展,也祝福大家的未来!
无论异地升学,还是本校深造,大家一定会好奇:新阶段的学习与此前会有什么不同,应该做怎样的准备和努力?在这里,许多时候、许多问题可能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对于个性化的问题常常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这也是法科教育的特色。一方面,事实判断受制于人类的认识条件而可能莫衷一是,因此存在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的界分;由于事实的细节不可穷尽,法律问题也往往因此而处于不断漂移和重新设定的过程中。加上立场角度和利益驱动的差别,事实和法律问题的不确定状况在实践中更显微妙复杂。前些年反杀宝马驾驶人的刑案,近期处罚巴黎贝甜的行政执法,都是生动的例证。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快速变化和特殊状态的层出不穷,使许多法律问题的绝对标准答案更难上加难。这当然不是说法律人可以随意上下其手、恣意玩法,法律当然追求公平理性、结果可期,但即使不考虑法域差别,人类对事实的认知往往有局限,法律内容可能滞后或空白,对法律的适用也设有合理裁量度,所以我们说,法律有标准,而法律问题往往并没有唯一正确答案。
更进一步说,即使短期存在正确答案,也有其适用边界,而且很少永久存续,这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就是谬误、或者有明显局限,科学史上此类例证层出不穷。这并不否认许多观念具有当下的合理性,也不漠视我们今天的努力;恰恰相反,努力探究理解社会当下的存在、不断超越今日之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先哲所言,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就是不要臆想、不要偏执、不要拘泥,更不要惟我独尊。
既然许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大家一定会问:世界这么难,我该怎么办?答案有很多,这里我只能提出少许的建议。
在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世界,我们更应追求学业上举一反三。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把握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妨多追问几个为什么。面对看似简单的法律问题,不同身份和立场的主体,很可能还有进一步主张、甚至颠覆性考量的空间。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某个特定问题往往涉及各种要素和变量,需要我们有更丰富的实践精神和场景意识。而在理论层面的探究,往往需要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为万物相连,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以学科的方式存在,这要求我们打开视野,不能在狭隘的学科观念中自以为是。
在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世界,我们更应在生活中与人为善。金力校长在学校开学典礼的寄语中提出,要“自觉把求学做人、治学修身作为一辈子的事”。宽容对待周边的人群,因为他们与你一样,都是普通人,有基于各自生活常识的是非好恶、喜怒哀乐,不必以你认同的标准作为唯一正确答案,不要动辄上纲上线、拉黑取关,更不能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酿成治安事件。这个法学院希望你首先是一个宽容善良的普通人,大家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乃至美美与共;这个世界正是因为这样的多样而有趣味,成为有烟火气的真实人间。
祝大家平安顺利!
(略作删节)朱非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