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铁窗内,她们的忏悔泪

本文字数:3245

资料图片

民警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对服刑人员进行个别教育 南汇监狱供图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王燕虹

高墙内,她们两鬓染霜,是一群年逾花甲的老人。入狱之后,忏悔书中,她们都提到自己曾是父母的好女儿、孩子的好妈妈,可现在她们却无法面对父母、孩子,只能含泪在高墙内悔不当初。眼泪不能洗刷内心的耻辱,也掩饰不了她们曾经犯下的罪恶。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当一个人触碰法律红线,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年年重阳,又逢重阳,南汇监狱里,她们痛定思痛,声声忏悔……

习惯“指手画脚”的公司高管

67岁的刘芬(化名)曾是公司的管理层,然而因与同事产生工作纠葛,认为对方抢走了原本属于她的职位,妒火中烧,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最终锒铛入狱。

刘芬入狱后仍有些自命清高,改不掉喜欢指挥别人的行为模式,自己不愿意打扫卫生参加劳动,却又看不惯其他服刑人员的卫生习惯,常常因为小事与他人发生争执,情绪激动起来难以自制。

在民警金玲燕看来,她的这些表现都是事出有因,必须找到这些“因”才能帮刘芬调整状态,否则她的服刑改造达不到理想效果。于是,民警找刘芬谈话的次数增加了,“最近身体怎么样?”“有什么困难?”“和家人有联系吗?”这些关心的话语一点点融化刘芬心里的坚冰。

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民警了解到刘芬患有高血压,有去医院配药的需求,因此根据监狱规定,定期安排刘芬就诊,并随时关注她的病情。同时,针对刘芬经常情绪难以自控的情况,民警安排刘芬进行心理咨询疏导情绪。

民警对刘芬身体情况的关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刘芬关闭的心门,她开始在谈话中流露自己的内心想法。

其实,刘芬在服刑里的种种“暴躁”“惹是生非”都是她情绪宣泄的出口,她无法适应环境,难以接受身份变化,更担心自己的犯罪会拖累家人……种种情绪堵在心口,让她成了一枚一点就炸的“雷”。

民警从刘芬的周记里察觉她对家人的牵挂与纠结,刘芬不希望家人受她影响,想和家人断绝联系,可是内心却又非常不舍,不知如何是好,饱受煎熬。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民警理智地分析,与其刘芬不断自我纠结,不如直接和家人沟通,走出情感困扰,尽快面对现实。刘芬迈不出的这一步,民警替她走了出去。民警联系刘芬的家人,将刘芬的想法告诉他们,同时想了解他们对刘芬的态度。令民警欣慰的是,家人并不愿和刘芬断绝关系。

当民警将家人的态度告诉刘芬时,刘芬禁不住泪流满面,她知道自己铸下大错,无可挽回,本想着和家人断绝关系后就心如死灰地过完余生,没想到家人竟对她不离不弃……

情绪充分宣泄后的刘芬似乎解开了最大的心结,在民警的正面引导下,逐步调整心态,终于敢面对和接受现实。

后续的管理教育中,民警则根据刘芬的情况有意识地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不但帮刘芬申请法律援助,请律师解答刘芬对案件存在的法律问题,还组织她参与收看法治教育视频、听法治教育讲座、借阅法律书籍,以此帮助刘芬提高法治意识,认识自身的犯罪危害,从而进一步认罪、悔罪、赎罪。

民警的教育引导、家人的关心鼓励、社会帮教力量的有效助力,让刘芬在思想行为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动辄与人发生争吵到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从与人讲话从居高临下到彬彬有礼;从只看得到自己,到学会主动协助他人……

“无心之失”酿成的恶果

今年重阳节来临之际,李莉(化名)负责制作主题板报,还在板报上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夕阳红》,这是她原本可以拥有的美好,如今只能是憧憬……

年近七十的李莉因为冲动之下高空抛物,伤及人命。入狱之后,“杀人犯”的标签烙在她身上,子女不愿与她相认,即使打电话过去,孩子们也不肯接。她一封又一封地往家里写信,永远都是石沉大海。

李莉的家在外地,服刑之后,家人便与她失去了联系。由于疫情原因,民警与李莉的家人也无法取得有效沟通。

不适应上海的气候、饮食;觉得自己只是“无心之失”,和其他服刑人员不一样;刑期那么长,自己年纪那么大,家人不理不睬,未来没有希望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造成了李莉消极的服刑状态。

人到晚年锒铛入狱,本已是“悲剧”,如若还不能在这次教训中醒悟,只想着浑浑噩噩混完余生,那就更是悲哀。因此,“唤醒”李莉,成了民警的目标。

民警一边帮助李莉适应本地的饮食,纠正她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一边以此为切入点加强交流。民警发现李莉喜欢画画,闲暇时间她会用笔随意勾勒,一幅幅素描跃然纸上。画画是她的兴趣爱好,记录着她的心情故事,同时舒缓内心压抑的情绪。

李莉的这项特长被发现后,民警鼓励她承担监组节日小报的制作任务。为了办好小报,李莉从监区图书馆借阅绘画书籍,一边学一边干。在民警的指导下,李莉还参加了监区绘画兴趣小组,在一次次习练中取得不断进步。从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到在鼓励声中逐步树立信心,李莉的服刑状态也逐步变得积极。

在帮李莉梳理改造信心的同时,民警也在不断努力联系李莉的家人。经过李莉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等多部门的帮助,民警和李莉的家人联系上了。尽管对李莉的所作所为,家人还不能完全原谅,但他们态度终于不再像最初那么决绝。

得知家人平安的消息,李莉心安不少,她也明白唯有积极投入改造,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才可能弥补罪错,才可能获得谅解。

荒唐之举付出的代价

出轨是婚姻最后底线,也是夫妻之间的最不能触及的导火索。年逾六十的郑梅(化名)也不曾想到,自己会因为感情纠葛手染鲜血,成为阶下囚。

入狱后,郑梅最担心的不是自己以后该怎么办,而是患病在床的母亲。虽然拜托亲戚照顾母亲,但每一个漫漫长夜,郑梅都辗转反侧,担心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她无比渴望早日回归社会。

可现实是,郑梅的服刑表现并不好,不仅个人卫生习惯差,还性格偏执,听不进身边任何人的建议,很难与人共情,缺少同情心,甚至觉得别人都在针对她。

郑梅担心母亲的情况,民警能够理解,也明白郑梅情绪波动多是因为担心母亲的安危。于是,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民警通过派出所联系到了郑梅的家人,并建立长期联系,以便能定期了解郑梅母亲的病情。得知母亲现在情况稳定,郑梅悬着的心最终放下。前不久,郑梅在民警许可下给母亲打了一个亲情电话,并给母亲送去节日祝福。

民警的用心让郑梅感动,但民警对她不仅是“柔情”,也有“硬”要求。从叠被子、换洗衣物、打扫卫生开始,民警纠正郑梅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监督她每日坚持良好卫生和生活习惯,积极融入集体生活,并引导她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

同时,民警安排郑梅参加监狱组织的人际关系调试课程,学习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学会与其他服刑人员和睦相处,以及如何逐步修复和家人的关系。

然而,刑期漫长,总有这样那样的情况,郑梅也难免。不久前,听闻家里亲戚去世,她又焦虑起来。幸好,这次在民警的教育引导下,郑梅较快地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也再一次明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现在的一切都是自己荒唐举动所要付出的代价……

民警视角

上述三名服刑人员都是南汇监狱民警金玲燕的管教对象,金玲燕从警10年,一直在一线从事老病残女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2021年获得上海市监狱管理局首席个别教育能手称号。

据介绍,金玲燕所在的七监区是南汇监狱收押老年女性服刑人员的监区。监区针对服刑人员身心特点,组织他们参与广播操、八段锦、养身操等体育锻炼,在强健身体之外也可释放不良心理情绪。

同时,监区根据女性服刑人员的特点及关注焦点,结合“三八”国际妇女节、母亲节、重阳节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开设“女性智慧课堂”,通过“自主小讲堂”的形式,围绕女性话题、女性擅长的领域展开交流,力求重塑老病残服刑人员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帮助服刑人员重新定义自身价值,培育自立自律的道德修养。今年重阳节,监区也将开展相应主题活动,引导服刑人员在敬老、尽孝的氛围中反思、忏悔、向善。

“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她们是两鬓斑白的老人,她们在高墙内体味着重阳的滋味。一个人犯了罪,就必须要悔罪。只有抱着正确的心态积极行动改造,才有机会弥补过错。而来自家庭的亲情、社会的支持将成为鼓励她们的最大动力,唤醒她们对未来的渴望和信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铁窗内,她们的忏悔泪 2022-09-30 2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