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刘晓曦
“检察官阿姨,我已经被大学本科录取啦,是我最喜欢的计算机专业。”看着晓龙(化名)的这封来信,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终于放下了悬着的心。
六个多月,二十多封信,一千多公里……检察官和这个少年的故事里写满了依法履职、爱与希望。
内向少年 误入歧途
晓龙是外省市的一名高一男孩,他性格安静内向,喜欢编程且颇具天赋,别人看来复杂繁琐的代码与运算,他却能够无师自通,运用自如。在母亲的口中,晓龙是个特别懂事、本分的孩子,从小到大从没有打过架,就连一句脏话都没有说过。
“这孩子的确优秀,十分有特长。”检察官经过多方了解也发现,晓龙在校踏实上进,学习认真,一直是机器人方面的特长生,曾参加省市的机器人大赛,获得过二等奖、三等奖。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听话的孩子却因法律意识淡薄,走上犯罪的道路。
2020年4月,因疫情影响,晓龙开始居家学习,每天需要上网课的他自然离不开电脑,因此经常与网友聊天。相熟之后,网友知道了晓龙有计算机编程方面的技能,便要求他帮忙设立网站,通过链接某软件查询账户端口,从而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晓龙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在明知网友建立网站是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仍于2020年4月、8月先后两次帮助建立网站,供注册用户付费查询公民个人信息,同时提供后续维护、功能修改等服务。
2020年9月,晓龙刚开始他的高二学习生涯,警察就找到了他。
多次交涉 重返课堂
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晓龙被刑事拘留一个月。考虑到晓龙作案时系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事实基本查清,晓龙本人也有较好的认罪悔罪态度,公安机关对他采取了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然而,出了看守所,晓龙却发现学校回不去了。
案件移送宝山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后,检察官在讯问时得知了相关情况。晓龙所在的学校在当地有一定声誉,学校担心晓龙的事会对学校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不允许他返校上课。
“我很想回去上学,考大学是我的理想,更是爸爸妈妈的愿望。”晓龙写信向检察官表达了继续读书的渴望。
不能让孩子因为一时错误断送前途。对于晓龙的案件,检察官认为,未经判决不能认定有罪,校方无权剥夺晓龙上学的权利。而且晓龙作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也应被依法封存,不会对学校产生影响。检察官经过多次交涉与沟通,校方终于同意让晓龙返回课堂。
安心迎考 圆梦大学
虽然重新回到了课堂,但在短暂的欣慰后,晓龙和妈妈又有了新的烦忧,案件最后会如何处理?
与此同时,检察官正对案件进行全面审查。在权衡了案件造成的实际后果后,检察官认为,尽管该案涉及的人员信息较多,但实际出售的信息并不太多,且晓龙犯罪时还未成年,到案后认罪悔罪态度较好,决定对他作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察期为一年。
为此,检察官联系了晓龙所在地的检察机关,对他进行异地观护帮教。后续的帮教过程中,晓龙认真参加检察机关安排的学习,学习法律知识,参与公益劳动。考察期间,他每月都会给宝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写一封信,汇报最近的思想和学习状态。虽然都是些琐碎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晓龙非常信任检察官,愿意分享。而一年前的他,还是一个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的内向少年。
根据这段时间的表现,检察官认为晓龙已经完全认识到先前的问题,也在努力进行改变。2021年3月,检察官决定将考察期限缩短,并进行不起诉宣告。得知消息后,晓龙开心之余变得更加刻苦用功。他说,不能对不起检察官,不能对不起父母和关心自己的人,要用实际行动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冲刺,晓龙奔赴高考考场,检察官通过短信向晓龙送去了高考祝福。之后,检察官时刻惦念着晓龙的录取结果。
7月23日,检察官收到晓龙的第21封来信,得知他考入大学,还被最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录取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这起未成年人检察案件的办理不是个例,是未成年人检察官用心呵护每一个孩子的缩影。挽救犯错的孩子,救赎迷茫的家庭,平复受伤的心灵,给予光和希望,是他们的使命,他们也期待看到,蜕变后的孩子带来的惊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