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大墙故事

自暴自弃的她和不离不弃的她们

本文字数:1515

□法治报记者  徐荔  法治报通讯员  周兰

今年2月,在本市一家老牌小吃店里,后厨主管张英(化名)正在忙碌着,两鬓斑白的她虽已年过五十,却依然充满干劲,后厨被她管理得井井有条。看着她那麻利精干的动作和满足的神情,很难想象这一切背后的曲折故事……

公司老板成阶下囚

多年前,张英开办了一家商务咨询公司,为了“赚快钱”,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成了上海市女子监狱的一名服刑人员。从公司老板变成阶下囚,难以言状的落差把她压垮了。

张英的家庭有点特殊,父母已离世,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她要照顾长期患病的儿子。入狱后,张英不仅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还担心着住在康复医院的儿子,她唯一的住房早已变卖,没有“归处”。加上难以适应清苦的牢狱生活,无法完成改造任务,张英整日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状况十分糟糕。

尽管张英自暴自弃,女子监狱民警却没有放弃她。民警分析,张英是因为追求金钱、企图不劳而获走上了犯罪道路,所以必须帮助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勤恳踏实的劳动态度,矫治好逸恶劳的思想。虽然张英开过公司,但没有正常经营的经验,刑满释放以后需要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就业,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才能步入正常的人生之路。

经过讨论,监区民警综合考虑张英的学习基础和个人意愿,在开展日常教育矫治的同时安排她参加当时监狱举办的中式面点制作培训班,掌握一技之长,并逐步适应改造生活。

在民警的教育引导下,张英也听从了建议,决定试着通过学习技能改变自己。

退堂鼓与敲门砖

在培训课堂上,张英认真听讲,跟着老师制作点心。刚开始,由于对原材料配比掌握不准确,手法也不到位,做出的点心不是发酵失败,就是不成型。看着一个个东倒西歪的面团,张英打起了退堂鼓,甚至向主管民警提出退学。

“没有哪件事是轻轻松松就做得成的,如果有,人人都会做,那就没什么含金量了。”民警理性的分析和不断的鼓励让张英放弃了退学的念头。

在老师的细致讲解示范下,张英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掌握了面点制作技术,各式各样的包子、烧麦、水饺、酥饼在她的手中诞生。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张英通过了理论和操作考试,获得了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初级中式面点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给了她满满的成就感,也成了她日后求职的敲门砖。

此时的张英与刚入监时相比,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她树立了改造信心,对于为了金钱不惜代价的错误做法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明白努力的目标在哪里。

而民警对张英的教育引导并没有停止,根据张英的表现及特长,民警安排她到服刑人员炊场从事烹饪劳动,这不仅是为了让张英有更多实践机会,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也是为她将来回归社会打下基础。

转眼八年过去了,张英没有辜负民警的期望,与过去那个花言巧语骗人钱财的张老板相比,早已判若两人。

稳稳迈出新生第一步

2019年3月,女子监狱引入社会优质资源,为临近释放的服刑人员组织了一场“爱心岗位进大墙”就业招聘会。经热心社会组织推荐,张英与一家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这点燃了她对未来的希望。

2019年12月底,张英终于等到了回归的日子。当天一早,帮教志愿者就来接张英去企业报道。这家企业的餐饮服务岗位适合张英的专业技能,还提供集体宿舍,能解决张英的居住困难。店长也十分重视张英这位特殊的求职者,为她作出了妥善安排。张英则用自己的工作表现回报企业,她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不久,还担任起了后厨主管。

在去年女子监狱的回访工作中,张英对监狱民警表示了感谢,她说是监狱的母亲文化教会了她放下过去,尽心尽责,努力向善,用辛勤劳动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她还真诚感谢监狱民警的关心和社会的包容,让她稳稳地迈出了新生的第一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3自暴自弃的她和不离不弃的她们 2022-10-21 2 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