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一起劳动者欠薪案件,申请了非诉执行,然而最终却发现企业根本没有财产可以执行,想申请欠薪保障金垫付又存在程序上的不畅,案件一时间进入“死胡同”,劳动者平日里的辛苦打拼似乎也没了回报,这样的现实难题,成为劳动者讨薪路上的一道隐形的障碍。
为进一步畅通被欠薪劳动者垫付申请渠道,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徐汇区人民检察院携手徐汇区人民法院、徐汇区人社局,率先在全市共签《关于协同开展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启动欠薪保障金垫付程序的实施方案》,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激活“沉默条款”,帮助劳动者切实化解欠薪垫付的难题。
焕活的制度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徐汇区多部门又如何为社会治理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近日,记者走进徐汇检察院行政检察团队,深入采访了制度背后的司法力量。
案件回顾
老板失联,欠下10个月薪资
去年底,徐汇区人社部门受理了一批欠薪案件。辖区内一家智能科技公司多名员工反映,该公司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
小周就是其中的一员,小周前两年入职该公司从事IT岗位,原本收入尚可,但自从去年年初开始,公司的效益就不好了。小周称,截至去年底时,公司已经拖欠了10个月的工资。
由于当时正值岁末年初,人社部门也极为重视,在查明相关情况后很快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书》,责令该公司补发拖欠的工资报酬。但由于该公司在法定期限内,既拒绝履行行政处理决定,也未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于是,人社部门在依法催告后向上海徐汇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后经法院执行局查证,该公司已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而此时,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已经下落不明,包括小周在内的一批“欠薪人”一时陷入困境。
“这并不是个案。其实,在我们行政检察监督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徐汇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陆静和记者坦言,在实践中,有大量劳动者欠薪案件没有走到诉讼的地步,而是进入了非诉执行,但因为企业没有财产可以执行,很多案件最终只能终结本次执行,根本没有办法执行到位。
徐汇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在监督履职中发现,《上海市企业欠薪保障金筹集和垫付的若干规定》规定:“当企业在法定情形下,无力或暂时无力支付欠薪的,被欠薪的劳动者本人可以申请垫付欠薪。”同时规定:“劳动者申请垫付欠薪的,应当自取得证明欠薪事实的材料之日30日内,向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出申请。”
然而,自人社部门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书》起,到人社部门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再由法院查明企业确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时间上早已超过了30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实现。
探索
三方合力化解欠薪垫付难题
现实的难题摆在徐汇检察院行政检察团队面前。“因为现行的制度多是以劳动者诉讼的视角进行设计,并没有充分考虑非诉执行这一特殊情况而不同的程序实际操作起来又都是不同的。”陆静坦言,这也就造成了在实践中,虽然劳动者的情况符合欠薪垫付的要求,但就是没有办法落实,总是存在堵点。如何才能让为劳动者纾困的制度设计真正运行起来?徐汇检察院行政检察团队的检察官们为此专门梳理了近三年欠薪类非诉执行案件,做了大量详实的调研。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在行政类案件中,欠薪类非诉执行案件大约占到80%以上,而其中又有80%以上的案件都因为企业没有财产导致没有办法执行到位,可以说案件的占比是比较大的。”
之后,徐汇检察院专门又分别与区法院、区人社局进行了沟通协商,并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同时依托徐汇区行政检察协调小组,牵头召开工作会议,专题就欠薪保障金垫付启动的程序性问题讨论后,达成了初步共识:即通过法院向人社局发函的形式,建议启动欠薪垫付审查。陆静告诉记者,“这等于为符合这种情况的劳动者开辟了一个程序上的‘绿色通道’,便把流程理顺了。”
作为先行先试,2021年12月,上海徐汇法院就上述智能科技公司欠薪案向区人社局制发公函,建议其根据《若干规定》审查决定是否启动欠薪垫付程序。随后,经区人社局审查通过,欠薪垫付程序得以启动,被欠薪劳动者终于拿到了垫付的薪酬,缓解了燃眉之急。
同时,因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可能存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中以逃匿的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情形,第五检察部的检察官又同步将涉刑事犯罪线索一并移送了刑事检察部门,为办案形成了一个闭环。
成效
让制度设计真正“活”起来
为进一步畅通被欠薪劳动者垫付申请渠道,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真正让这个条文运行起来,徐汇区检察院、徐汇区法院、徐汇区人社局联合制定了工作机制。
今年8月4日,徐汇区行政检察协调小组召开年中会议暨《关于协同开展行政非诉执行案件启动欠薪保障金垫付程序的实施方案》签署会。会上,徐汇区检察院、徐汇区法院、徐汇区人社局三方签署了《实施方案》,共同推进欠薪保障金垫付。
根据《实施方案》,今后区法院在自行发现或收到可以启动欠薪保障金垫付程序的非诉执行案件线索后,可以通过函告等方式交由区人社局审核,启动欠薪保障金垫付程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区检察院将全程参与垫付启动过程,若是欠薪垫付案件存在行政争议,三方将共同研判,化解矛盾。
“过去我们说这是‘沉默条款’,因为实际运用起来总有这样那样的疙瘩,而今我们所做的是补上程序上的‘补丁’,把‘沉默条款’真正激活,让流程上变得更为顺畅。”陆静坦言,这项工作也是我们检察机关能动履行行政检察职能,充分发挥行政检察协调小组能效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助于畅通欠薪保障金垫付程序。
“但畅通欠薪保障金垫付程序,不代表企业可以逃避其应尽的责任。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当遵守劳动法律法规,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如果出现以转移财产、逃匿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情形,可能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企业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承担刑事责任。我们检察机关之后也会积极地通过‘行刑衔接’,推动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及时进入司法程序,督促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为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外部监督,市人大代表陶爱莲也应邀参与了《实施方案》的签署,她表示:“劳资纠纷中的欠薪争议,是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也是政府在后疫情时期所需要面对的困难挑战。徐汇检察院立足法治职责,为保护弱势群体权益,深入研判分析问题症结,牵头多方进行协调,在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启动欠薪保障金垫付程序,三方会签实施方案,徐汇区在这项工作中走在了全市前列,体现了在依法治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方面的担当作为。”
相关链接>>>
去年举报投诉按期结案率达到100%
近年来,上海各级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采取多种举措,加大对侵害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2021年,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按期结案率达到100%。为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历史欠薪记录和行业特征进行排查,对于有历史欠薪记录或欠薪高发行业予以高度关注,着力提高对欠薪行为发现的准确性。
在积极推进欠薪治理的长效机制方面,近年来上海也制定了欠薪单位“黑名单”,并向社会集中公布,加强全社会对欠薪单位的监督。同时,上海还联合相关部门对进入“黑名单”的单位实施信用惩戒,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下一步,上海将在健全欠薪矛盾预警机制、加强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的工资支付监管、落实各项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加大督查督办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根治欠薪工作水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