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小林 记录:林可依
小林的父亲贵为军区师级干部,却从未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家人谋取过一点福利。身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小林的命运比哥哥姐姐更为坎坷。初中毕业即到农场当了知青。农场回来后又进厂做了工人。和丈夫结婚后没几年丈夫又因为工作繁重,得病不治而亡。她不得不一个人拖着年幼的女儿艰难讨生活。
虽然生活不易,但小林从未想过要寻求父亲的帮助。直到父亲高龄去世,她依然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没有借过父亲一点光。
但小林从未怨恨过父亲,她知道,这就是父亲那辈人的坚守。而她虽未从父亲那里得到物质上的利益,却在精神上继承了父亲的风骨。这就是父亲留给她最大的财富。
从小我没有因身份而受到特殊优待
傍晚时分,收拾完了家务,我照例推上助动车,去几站路之外的小学接外孙放学回家。这是我每天的必修课,女儿、女婿工作忙,下班到家都得六七点了,心疼他们辛苦,我便主动承担了每天接孩子放学的任务。
接完孩子回家,我又开始忙着准备晚饭,每天都是这样忙忙碌碌,却又看不出多大的成就。这就是我这个年龄大多数普通人的共同生活模式吧。
偶尔会有熟悉我的朋友和我开玩笑:“大小姐,你怎么也和我们一样,每天买菜做饭,过这种小老百姓的生活?”我总是笑着回答:“小老百姓的生活怎么了,不挺好吗?我本来也就是个小老百姓呀。”
其实,我也知道朋友是在为我可惜,因为我曾是“大领导”的女儿,在平常人的心目中,我即使不是过得锦衣玉食,也至少是养尊处优 而不是现在这种奔波劳累的生活状态。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我记事开始,就生活在部队大院里。我们家一共五口人,除了父母,我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尽管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我却从来不会撒娇、卖萌,享受任何特权。军人出身的父亲,从小对我们的教育就是粗放的,姐姐性格相对文静,而我就像个假小子,整天东奔西跑,没个消停的时候。但父亲从来不会责怪,他总是说:“小孩子嘛,就应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
我9岁那年,父亲因为工作需要,调去了外地的军区。哥哥也参军去了外地,家里只剩下了妈妈、姐姐和我三个人。
妈妈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带我和姐姐两个孩子,自然很辛苦。但我从来没听她抱怨过一句,在父亲面前她都是报喜不报忧,从来不会因为家事给父亲添一点麻烦。那时,我并不知道父亲的“官”有多大,只知道家里的亲戚朋友有时会为妈妈“打抱不平”:“你们家老刘官那么大,让他打声招呼,把你和孩子也调到他身边不就一句话的事?这样他的生活也有人照顾,你也不用这么辛苦。”可是妈妈却摇摇头:“还好,还好,我们的困难可以自己克服,但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就这样,我们全家一共就五口人却分散在了三个地方。但父母从来没有想过为自己的事情打一声招呼。他们想到的就是怎么不给国家添麻烦。
年轻时我和普通人一样吃了很多苦
初中毕业后,我也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去了农村当知青。姐姐在这之前已经先我一步去了农村。虽然农村的条件很艰苦,但我从来没听姐姐说过一句抱怨的话,直到我自己去了,才知道原来那里的条件和我们平常的生活竟有着天壤之别。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霜,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我们都一样要下地劳动。每次雨天下地回来后,腿上、身上全都沾满了泥巴,身上的衣服也几乎全部湿透。我最怕的就是夏天,不但要被蚊子叮咬,身上总是一片一片的蚊子包,最可怕的是还会时不时地就会被蚂蝗吸上。
那时我学了许多应对蚂蝗的方法,比如用火烧,往蚂蝗身上撒石灰等等。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我也像姐姐一样,从来不在父母面前抱怨。一来不想让他们担心,二来也知道即使说了,父亲也绝不会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我们做什么。(那时我已经知道了父亲的身份:军队里的师级干部)。
虽然农村的日子很艰苦,但好在我这个人天性乐观,又从小就像男孩一样大大咧咧的,所以即使艰苦的生活,我也能从中找到乐趣。等到从农场回来时,我已经和农村姑娘没多大区别了,皮肤黝黑,手脚麻利,对各种农作物都识别得清清楚楚。
回来之后,我和其他知青一样,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等待分配工作。几个月后,通知来了,我被分配到一家机床厂当工人。
听说我要去当工人的消息,家里的亲朋又炸开了锅:做工人太辛苦了,难道不能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吗?这时父亲已经又调了回来,在部队当领导。但我却已经非常满足。比起农村的辛苦,能当工人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体力上没当农民那么辛苦了,每个月还能定时有工资发,简直是太幸福了。
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不像姐姐,读书成绩一直优异,在农场里因为表现突出,被推荐上了工农兵大学。我从小读书成绩一般,就是给我机会,我也读不好。就算给我一个管理的岗位,我也没这个能力做下来。这不仅是我自己的想法,父亲也是这样教育我的。他总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有多大能力干多大事。他还经常举著名作家老舍的例子给我们听,说老舍对孩子的要求很简单:我有三个小孩,除非他们自己愿意,而且极肯努力,做文艺写家,我绝不鼓励他们。因为我看他们做木匠、瓦匠或做写家,是同样有意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虽然父亲自诩是个带兵打仗的“粗人”,但他在为人处世上、教育子女上却看得特别通透。
父亲支持我嫁给普通工人
上班没几年,我就结婚了。丈夫小杨是和我一个单位的同事,是一名机床操作工。我们是在日常工作中经过不断接触而相互产生好感的,最后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对我的选择,别人都不能理解,觉得我自己已经是工人了,怎么还找一个工人?何况小杨家境普通,就是平常的工人子弟,他们认为无论他的家庭背景还是他的个人条件,都配不上我。
但是父亲却对小杨非常满意。他说小杨勤劳朴实,动手能力也特别强,是一个非常适合过日子的人。而且他对我体贴入微,事无巨细都把我照顾得很好,他说这就足够了。女孩子嫁人无非就是要找一个能关心体贴会心疼自己的人。什么学历、工作、经济条件都是身外之物,都不重要。
在父母的祝福声中,我欢欢喜喜地嫁给了小杨,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
父亲看人的眼光一点不错,和小杨婚后的那几年我过得非常幸福,小杨把我宠成了宝。随着女儿的降生,我们的小家更是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婚后也就7、8年的时间,小杨却不幸被查出患上了肺癌。刚确诊的那段日子,我哭红了双眼,心里暗自埋怨老天不公。亲戚之间也有些闲言碎语,他们认为小杨的病就是平时工作太辛苦了导致的。如果父亲能动用一下关系,给小杨换个轻松点的工作,也不至于他年纪轻轻便患上这种病。
父亲也听到了风言风语,他也曾问过我,我有没有恨过他。看着父亲一脸憔悴的样子,我噙着眼泪摇了摇头。说真的,我不恨父亲。我知道为了小杨的病,他也非常着急,既心疼小杨,也心疼我。我怎么能怪父亲呢?我知道其实从他的内心深处来说,他是深爱着我们每一个子女的。但是即使爱,他也不会动用手里的权利为我们谋一点私利。这是他的原则,也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一直秉持的质朴的理念。我不能让父亲坏了他自己给自己定的规矩,否则,他的心里肯定会不安的。
最后,小杨终究还是没能敌过病魔的折磨,撒手人寰,留下了我和女儿两个人。父亲心疼我一个人不容易,主动让我带着女儿回娘家居住。我知道父亲的心意,住在娘家,在生活上父母可以帮我搭把手,让我不用那么辛苦;在经济上父母也可以补贴我,毕竟以父亲的级别,他的收入还是不低的。
为了宽慰父亲,我答应了他,带着女儿住了回去。在娘家的那些日子,父亲一直都对我们母女关爱有加,尤其是女儿,平时威严的父亲在她面前却变得柔软了,经常会逗她玩,还会带着她出去散步,在部队大院的小卖部里给她买各种各样的零食。
尽管在家里父亲对我极尽照顾,但对外他依然不肯动用自己的关系,为我谋取一点工作上的轻松便利。我还是和以前一样,每天辛辛苦苦地上班、下班,工作时挥汗如雨,和其他同事没一点区别。
父亲终于安心地走了
从父亲家里搬出去时,女儿已经上高中了。那时我母亲已经因病过世多年。眼看着父亲一个人十分孤独,我和哥哥、姐姐便撮合着给他找了一个老伴儿。
张姨是我们老家的一位退休教师,丈夫去世多年,两个儿子也早就成家立业,她当年为了拉扯两个儿子,一直都没有再婚。如今年龄大了,也非常孤独,于是,在老家亲戚的介绍下,张姨成了我们的继母。
张姨知书达理,也很会照顾人,一日三餐都给父亲安排得妥妥贴贴,父亲和她在一起,我们十分放心。为了给他们一个独立的空间,我决定带着女儿搬出去。尽管父亲竭力挽留,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告诉父亲,你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自力更生,不要靠父辈的庇荫吗?如今女儿已经长大,我也比以前轻松了很多,完全可以搬出去住,不再需要你的照顾了。你就和张姨一起好好安享晚年吧。
搬出父亲家后,我就一直在打零工。因为企业效益不好,我下岗了。但我也没想过要靠父亲帮我托关系,找工作。而是靠着自己的双手讨生活。我相信,只要把女儿教育好,等她能够独立生活了,那我的好日子也就来了。
女儿也确实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找到了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后来认识了女婿,一名政府公务员。
小两口结婚后,坚决不让我再出去工作,我也就结束了打工生涯,开始在家安享退休生活。
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的外孙也已经上幼儿园了。临终前,父亲拉着我的手,欣慰地说:“你终于熬出来了。”我知道,那一刻,父亲走得很安心。
我也知道,虽然从未为我们子女谋取过什么,但在他心里一直都深爱着我们,也牵挂着我们。这就是父亲对我们最深沉的爱。
手记>>>
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
听完小林讲的自己父亲的故事,只有一个感受:肃然起敬。
虽然贵为师级干部,但是老人清廉一生,从未动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家人、子女谋取过一点私利。很难想象,像他那样级别的领导,女儿竟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
但老人确实就是做到了。而他的子女,小林和她的兄姐,也都能体谅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来也没开口让老人为他们做什么,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他们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普通人,过最普通的生活,却从无怨言。
因为他们能够理解父亲,也懂得父亲,知道那是老人不可动摇的原则。也是老人一生的追求。
天下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呢?小林父亲当然也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即使爱,他依然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和对自己子女的爱划分得清清楚楚。绝不会因为这份爱,便随心所欲,做出违反原则的事情。而小林,无疑对父母也是发自内心的爱,所以她能理解父亲的铁面无私,能甘愿做一个普通劳动者,能接受平凡的生活状态。
不管小林,还是小林的父母,都值得我们尊敬。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坚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