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我想要个儿童电话手表。”也不知道是看到了产品广告,还是受到同学影响,娃这半年来最深的执念就是要一个儿童电话手表。对这样的产品,我原本是相当不想买的,总觉得这种“玩具”对孩子只会起到分散注意力的作用。孩子年纪尚小,平日大多是在学校或者家里,要和老师、同学或者长辈联系,用家长的手机足够了,哪里需要通过社交软件来交流?然而,当娃一遍遍“许愿”,心还是软了。约法三章后,娃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手表。
摆弄着这个产品,心里依旧抵不住满满的“嫌弃”,插上电话卡、连上无线网络,这个能打电话、发消息、安装微信、有支付功能,还可以从“应用中心”下载游戏的产品,和手机有什么本质区别?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家长必须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相应app绑定电话手表,以控制、知晓电话手表的应用。
相比最初,家长给孩子买电话手表只是为了方便联系,知晓孩子的定位信息,现在的产品真是花哨了不少。除却定位、电话的基本功能,电话手表的“花头精”不少是打着“儿童专属”旗号的,比如运动游戏、某听书app儿童版、儿童专注力训练等等……怎么会知道这些应用呢?实属意外。最初,打开新收到的手表,在应用程序界面并没有这些应用,可是没多久,就忽然出现了几个新图标,点击图标后即提示“要不要下载”。试问,对孩子来说,这种“邀请”是不是很难拒绝?有几个孩子能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不去下载这些图标可爱、名字有诱惑力的应用?不知这算不算是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呢?
商家当然可以说,家长能远程控制孩子的应用,不让孩子用这些程序。家长的确是要负监督管教的责任,可商家是否也应多些克制,不要出现这些“引诱”。未经允许就出现“广告”,本就是违背了家长能控制产品的初衷和承诺。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尤其近几年受疫情影响,他们的社交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完全杜绝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不可能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作为家长,我们自己当然应该做好榜样,不沉迷于电子产品,多陪伴孩子。同时,也希望生产设计这类产品的商家不要只为了经济利益而枉顾社会效益,想方设法地打“擦边球”,还是将重点放在产品性能设计上,把眼光放更远一些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