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特别报道

保护好种业资源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进博会重要配套现场活动——种业发展合作高端论坛举办

本文字数:1324

进博会上,光明集团的种子展台 记者 王湧 摄

□记者  陈颖婷  夏天  陈友敏

本报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首先要解决好种子问题。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新设了农作物种业专区,展出展示内容涵盖了育种或栽培技术,种子机械,种业创新研发成果,水稻、小麦、瓜果、蔬菜、苗木花卉等农作物种子。作为进博会重要配套现场活动——种业发展合作高端论坛,也吸引了许多专家以及业内人士的参与。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指出,国家粮食安全就是国家安全的技术战略问题。确保国家食品安全,就要保障总量。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但需求刚性增长,产量提升难度大。到2030年,我国粮食产量必须提高20%才能满足需求。值得警醒的是,2021年进口粮食超过1.6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19%。他表示,培育高强抗疫抗病种原品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万建民介绍,目前全球种业市场快速增长,全球化凸显。农作物方面,2020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达到600亿美元,2024年预计可达9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不亚于IT服务业。跨国种业集团纷纷全球布局,种业研发呈现全球化。“如拜耳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35个研发基地,175个育种站。科迪华公司在全球设有110个研发中心,覆盖25个国家。”万建民表示,美国、法国等国家经过100余年的种业发展,政府投资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研究,企业投资的种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及知识产权明晰,管理体系健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对此,万建民认为关键技术突破是中国种业振兴的核心。

在他看来,我国种业市场潜力巨大,1999-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业市场空间从330亿增长至1200亿,年复合增长率为7%,成为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而种业发展有利支撑粮食安全。但我国对于重大品种研制能力亟待提升,有时农产品的优质、安全与高效难以统一协调。玉米、大豆单产与美国差距较大,新产品迭代升级滞后。目前国内种业企业数量多但育种规模小。2020年,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7300多家,但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不足百家,市场集中度低,企业投入不足。

为此,万建民对于2021年7月通过审议的《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充满期待,方案要求实施五大行动,分别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动、种业创新攻关行动、种业企业扶优行动、种业基地提升行动、种业市场净化行动。万建民希望我国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力求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重大突破。

大北农集团常务副总裁兼生物技术公司总经理刘石在对中国种子企业国际合作进行展望时表示,种业开放和国际合作需要树立开放、合作,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的理念,与种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应具备规范性、开放性和兼容性。对种子的知识产权保护达成最大公约数,并在操作中加强执行力度

同时,他建议建设种业行业的信息交流、沟通和合作机制,各方参与和出力,加强跨文化人才的培养。除此之外,还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特别报道 A04保护好种业资源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2022-11-08 2 2022年11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