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王佳莹
父亲去世,留下一套房产。母亲年事已高,想将这套自住的房产换成电梯房,没想到挂牌后,儿子竟不依不饶索要自己曾口头承诺赠与其的1/4房产份额折价款,于是母子对簿公堂……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审理了这起案件。法院的一纸判决虽能在法律层面定夺财产的归属,但亲情的修复仍需亲人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赢了官司输了亲情,这一方天平究竟如何摆正?
母子对簿公堂
口头承诺的赠与如今反悔?
2009年,小何的父亲去世,留下了一套本市房屋,其中房屋中属于父亲的份额作为遗产依法由小何的母亲陈阿姨与小何两人共同继承。对此,小何和他母亲均表示认可,母子两人关系也尚算融洽。
2011年,母子两人虽在房屋产权问题上出现了小小的争执,陈阿姨提起诉讼,但很快在法院的调解下握手言和,小何放弃自己的份额,约定房屋产权全部归母亲陈阿姨所有,陈阿姨也顺利办理了过户手续。直到2021年,陈阿姨出于生活需要将该套房屋挂牌出售。没想到母子却因该售房款的分配问题引发争端,两人各执一词,无法言和,一气之下小何提起诉讼,母子再次对簿公堂,至亲之间形同陌路。
儿子小何诉称,母亲曾私下承诺将房产1/4的份额赠与自己,所以自己才在当年的遗产继承纠纷中同意放弃。庭审笔录中虽未记载这一点,但自己手中有一段电话录音可以作为证据,因此要求母亲支付给自己该套房屋1/4的折价款合情合理。
而母亲陈阿姨则辩称,自己年事已高,且身体有些残疾,才想将原本位于四楼的自住房置换成电梯房,以方便自己生活出行。但没想到房屋挂牌后,就被儿子惦记上了,不依不饶向自己索要1/4的房屋折价款。陈阿姨承认电话录音属实,自己的确是出于母子亲情而提出了赠与1/4房屋份额,但儿子的做法实在伤透了自己的心,不仅将自己告上法庭,还申请保全查封了房屋,致使房屋无法交易,甚至可能面临高达20%的违约金,在伤心失望之下,自然也不再同意之前口头承诺的赠与。
法院判决驳回诉请
判后回访助母子重拾亲情
庭审中,法院多次组织两人调解,并释明法理,试图帮助他们挽回破碎的亲情,但两人依旧剑拔弩张,致使调解未果。最终,法院认为小何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陈阿姨曾允诺给付其1/4份额房屋折价款。在2011年法定继承案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合意,小何自愿放弃份额,房屋产权归陈阿姨一人所有。而小何手上的这通电话记录,陈阿姨多次谈及“给”,其辩称属赠与性质更契合语境。现陈阿姨明确不再同意继续完成赠与行为,视为赠与的撤回,因此小何的诉请无法律依据,依法判决驳回小何的全部诉讼请求。
尽管判决后,母子两人均未上诉,但一纸判决并未真正解决陈阿姨与小何之间的矛盾。虽解开了“法结”,但并未解开“心结”。母亲看似赢了官司,实际上,本应与儿子一家享受天伦之乐却因此失去了温馨的亲情陪伴。
结案后,本案法官助理对陈阿姨、小何进行案后回访,保持电话沟通,深入了解这对母子的近况,认为两人亲情关系尚有可调和、修复的空间,并依托法院与共和新路街道合作的“银发盾牌”为老维权项目,合力解决两人矛盾,帮助母子两人真正打开“心结”。经过多次耐心疏导,他们也逐渐明白了这场官司已经耗费太多精力,与其锱铢必较、互不相让,不如各退一步,及时止损。母子两人终于达成一致意见:母亲陈阿姨从售房款中拨出部分钱款赠与儿子,用于儿子一家的日常开销及孙子的成长教育,而儿子小何也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反省过往不当言辞和行为,与母亲重归于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