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通讯员 杨莹莹
全国首创合适保证人制度、全市首家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全国首例未保领域从业禁止案例、首批委托开展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试点单位……从一域到全域,把一地“首创性制度、可行性经验”融入全市乃至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回首过去十年,在上海市检察院的指导下,闵行区检察院未检团队初心如磐,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涌现出多个首创。
勇涉“险滩”
实现司法为民的初心
2012年,面对近半数涉罪未成年人为在本市无固定住所、无监护人、无力缴纳保证金的“三无”未成年人的情况,如何打破地域障碍,解决制度瓶颈,成为摆在闵行区检察院未检团队面前的难题。
立足于国家亲权理论,闵行区检察院依托社会支持体系,联合区司法社会工作促进会,聘用爱心企业负责人担任保证人,作为代理家长履行监督与教育职责,在全国首创合适保证人制度,使外地户籍与本市户籍未成年人获得平等保护。2019年,合适保证人制度被写入新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而对于未成年被害人,闵行未检也持续释放司法温度。
2016年,闵行区检察院在办理教师强制猥亵女学生案件时,为了阻断该名教师利用职业便利再次实施犯罪,在向法院提起公诉的同时建议适用从业禁止。该案成为全国首例未保领域从业禁止案例,获评全国第二届“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
惩治犯罪不是办案的终点,对未检人来说,更重要的工作还在案外。个案办理后,如何实现性侵未成年被害人的源头预防?藉由该案,闵行区检察院努力形成“办案—警示—教育推广”这一完整的链条:在市检察院的指导下,与区综治办、法院、公安分局、教育局、民政局、文广局、体育局、卫计委等单位会签了《关于限制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办法》,建设了“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黑名单库”。2021年,从业限制制度被写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观护体系,提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全市首家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升级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满足涉案未成年人社会服务需求;社会调查、心理评估、家庭教育指导,筑起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防护栏……
十年里,这样的“创举”还有不少。勇于先行先试,敢于开拓创新,闵行未检持续不断地推出首创性的制度、可行性的经验,先后将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收入囊中。
凝聚微光
点亮守护明天的希望
三五好友、密闭空间、角色扮演、实景沉浸……伴随着恐怖的音乐和昏暗的灯光,玩家翻开面前的剧本,跟着主持人的引导,开始了紧张刺激的几个小时。前几年,伴随着密室剧本杀行业“走红”,出现了未成年人保护缺失、室内设施安全隐患、剧本内容违禁等诸多问题。没有现成的行业规定、行业领域定性不明、行政部门无具体罚则……密室剧本杀里“隐秘的角落”究竟该如何走入监管地带?如何在这个新兴领域找准检察履职的切入点?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仅凭检察机关一己之力是不够的。“当时,密室剧本杀行业属性不明,缺乏专门性规范,并不是靠一个部门就能解决问题。在市检察院的指导下,我们决定从经营行为本身出发,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推进协同规范协同保护。针对剧本内容的规范,我们和文旅部门进行磋商,针对消防安全和环境安全等硬件设施,我们找公安部门和消防救援支队等等,以此把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都聚合到一起。”闵行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英表示。
今年3月1日,《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其中对剧本内容备案登记、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上海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将密室剧本杀纳入管理的城市。
“每一套未检工作组合拳落地见效的背后,都是各方力量汇集而成的如炬微光。”闵行区检察院检察长胡春健强调。
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确立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闵行未检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促进这“六大保护”形成“化学反应”,努力实现“1+5>6”的更好效果。
今年以来,闵行区检察院联合区文旅局建立常态化“净网”行动联动机制,积极排查辖区内43家互联网企业,针对某网络科技公司旗下的网页游戏实名认证系统存在漏洞、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不符合规定等问题开展行政公益诉讼。
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闵行区检察院与区“扫黄打非”办推动辖区内五家企业签署《上海市闵行区互联网企业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倡议书》,激发互联网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筑起全链条、全方位的网络保护屏障,实现以“我管”促“都管”。
春风化雨
用柔软的心做天大的事
“妈妈,那个药好苦,我再也不想喝了,喝了肚子会疼。”听着孩子稚嫩的话语,杨某某的眼泪就已夺眶而出,她无比悔恨自己的举动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一年前的情人节,万念俱灰的杨某某打算离开这个世界。看着一旁玩耍的儿子,想到他将陷入无人照顾的境地,杨某某将早已备好的毒药喂给了他。后因抢救及时,二人均脱离生命危险。经鉴定,杨某某案发时处适应障碍,是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
那个噩梦一般的时刻,杨某某每次回想起来都禁不住打冷战。而如今家庭美满、事业顺利的景象,是她以前从未奢望拥有的“未来”。这些转变,都缘起于未检检察官春风化雨般的工作方式。
因为自己的“一念之差”,杨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社区矫正期间,闵行区检察机关依托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体系,转介区妇联与心理专业机构,要求杨某某接受强制家庭教育指导,细化教育频次、内容与效果评估,促进情感沟通与修复。在检察官的鼓励下,杨某某重拾爱好,并顺利应聘到一家美甲连锁店工作。今年年初,检察官收到了杨某某的照片和反馈,她说周围人都说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从事未检工作越久,未检团队的检察官越感觉到“有做不完的工作”:“如果只办几件案子,根本体现不了价值。”既要形成“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实效,又要润物无声,让法治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用柔软的心做天大的事。在普法这条道路上,闵行未检也一直凭实力“圈粉”:法治进校园“讲法”——闵行区检察院院领导及各部门检察官,担任辖区中小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巡回宣讲助力未成年人观念塑造和自护意识养成;两个基地“育心”——先后被最高检、团中央授予“全国未检工作创新实践基地”“全国未检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示范单位”,依托两个基地为未成年人进一步筑牢法治观念;沉浸式普法“入脑”——检察开放日、“翎听课堂”“网络红黑榜”等品牌栏目、全市首个抗疫主题沉浸式法治“剧本杀”,一系列未检法治产品传递法治信仰。而这些至诚的用心,只为帮助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