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老党员腾出农村自建房,打造成村里微自治的公共空间;联勤工作站就位,用“1+1>2”解开守护百年枫泾古镇的方程式……在位于上海远郊的金山区,近年来立足本区乡村特色,走出了一条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水平的“金山道路”。11日,上海市委政法委市域治理现场推进会走进金山,实地探寻市域治理这一命题背后的“金山答案”。
老党员献地改造议事堂 “三堂一室”撬动微自治
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蒋泾9055号,从外观看,这是一处普通的农村自建房,但从它门口处悬挂的“三堂一室工作点”“待泾村聚泾彩党群服务点”等标志牌,可以看出它身份的不一样。
待泾村党总支书记彭雷辉介绍,这是村里老党员拿出自家的住所,改造成的村民建言堂、乡贤议事堂、“惠泾彩”法治讲堂、以及“老法师”调解工作室。
“此前,在我们推进村集中居住建房过程中,村民就因设计的窗户风格不适合乡村生活习惯而引发不满,村委会掌握民情后立即召集涉及的村民开展集中说事,听取村民建言修改窗户设计方案。”彭雷辉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待泾首批40余户村民顺利入驻集中居住点,以“窗改”及时满足了入驻村民的这一“微诉求”。
今年,待泾村聚焦花开海上项目建设,邀请了议事堂成员和周围的经营者共商并初步形成“花海集市文明公约”,问诊占道经营、乱搭棚乱摆摊等问题。
同时还组织退休政法干警、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等,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调解工作团队,协助乡村基层组织处理经济纠纷、调解各类矛盾。并积极入驻花开海上生态园,实现对旅游纠纷的“即时受理、现场调解、高效解决”。
“随着‘三堂一室’的推进,包括农村自留地归并、河道整治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村民们重视的问题都逐步在我们待泾村得到了解决,村民们的获得感越来越好。”
联勤工作站“站岗” 百年古镇开启管理新模式
上周五上午,金山区枫泾古镇进行了一次“十户联防”机制应对突发事件演练,依托于群防群治所产生的快速处置的实效,得益于“枫泾古镇城市运行管理联勤工作站”的建立。
“在工作站,我们整合了公安、综合执法、市场、应急等多个部门的职能,每天,工作站派驻一名来自各部门的‘值班长’轮流坐镇,针对职权交叉、职责模糊等重点疑难问题,使得各类矛盾、问题纠纷就地化解。”
跟随枫泾派出所所长沈益青的脚步,记者来到工作站的综合办公区,三块大屏赫然眼前:大客流数据、队员巡逻轨迹、重点点位监控等画面分布在各个大屏上,实现了“三屏观古镇”。
沈益青告诉记者,不仅如此,在共建共治的探索中,枫泾古镇还深挖镇区社会资源,将原有仅220余个车位的景区停车场拓展至周边停车位3800余个,大大改善了大客流期间停车难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联勤工作站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区域内警情与交通事故都大幅下降。今年以来,古镇区域内报警类110警情同比下降40%,侵权类110警情同比下降25%,交通事故110警情同比下降44.4%,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零发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