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慧
11月15日上午,在华东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校庆日,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市法学会联合举办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新时代法学教育”研讨会。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
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是法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通过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中国法学将实现从西方理论“搬运工”,到中国学术“创造者”,世界学术“贡献者”的根本转变,是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相结合,使中国法学的知识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而不断成熟,不断发展。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
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蕴含着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显著优势和恢宏图景,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范式标识和修辞表达。
“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特色法治理论的根本价值,又是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价值内核。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除了要关注和遵循法教义学的规律和法理思维外,还应当重点关注如何科学创设和完善契合美好生活需求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实践路径,以回应和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法治保障系统。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学科的体系和结构与以往相比,呈现为学科专业多元化,结构布局渐趋完整,学科体系渐趋成熟,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已经逐步成型。
但目前,法学学科的结构仍不尽合理,学科的容量不足,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
要对现有的法学学科,特别是自设的二级学科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要求,特别是要建立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每五年调整一次一级学科从时代需要来看,时间有些过长,应该压缩调整的期限。同时,应对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扩充学科的知识容量。回应实践需求,推动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学科发展。例如国家安全法学、党内法规学、数据法学、人工智能法学、应急法学、卫生法学、司法鉴定学等等,这些新兴学科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扩充完善。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教授:
70年的办学历程不仅意味着办学经验和智慧的累积,更意味着对发展战略与目标的明确与深化,对学科领域与学科特色的凝练与深耕,对于育人模式,育人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服务与贡献。
作为新中国创办的首批政法院校,华政一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践行“国家有需要,上海有需求,华政有作为”的行动自觉,以国家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未来,华政要继续为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弘扬与传播作出积极贡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