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法官您好,我是×××养老院的,我们急需购买百余名老人的日常生活物资,请求解冻账户。”这是一通来自上海静默时期的求助电话,一场“立审执”衔接的“民生保卫战”由此开启……
而在这起特殊的案件背后,是徐汇区人民法院维护辖区社会稳定,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注入法治力量的生动写照。
日前,上海徐汇法院召开2022年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十起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了今年上海徐汇法院优化营商法治环境相关工作情况并发布了十起典型案例。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去年以来上海徐汇法院全面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今年1-10月,该院87%以上案件做到“网上立、掌上立”,电子送达成功率达87%,结收比达100.47%。
疫情之下,法院为企业生存发展给予了哪些司法保障?结合此次发布会通报的几起典型案例,记者对话承办法官,听他们讲述“司法温度”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背后的那些故事。
疫情时期百名老人生活难保障
“立审执”开启无缝对接
时间倒退到今年4月初,在单位驻守的上海徐汇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李红突然接到来自某养老院的一通求助电话。电话的那头,当事人言语之间显得颇为焦急。
原来,该养老院法定代表人的丈夫此前以养老院的名义向他人借款500万元,后因还款问题双方闹到了法院,原告起诉的同时,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申请冻结养老院相关银行存款,或查封、扣押等值财产。收到申请后,法院经审查依法对相关账户采取了保全措施,随后上海进入静默时期,账户的冻结让养老院陷入了困境。
该案承办法官、上海徐汇法院商事审判庭审判员王嵘在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组织双方开展在线谈话。一边是债权人的合法债权,一边是债务人所涉养老院百余位老人在封控期间的基本生活保障,如何在两者之间尽可能做到平衡,这一难题摆在了法官面前。
此后,王嵘会同李红以及执行局执行一科副科长顾玉平对该案进行了研判,一致确定了优先保障基本民生的办案方向,并兼顾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被执行人权益的影响。
最终,法院决定先对养老院基本账户进行解冻,取出15万元作为老人的生活必需费用后,再重新冻结该账户。经过法官耐心沟通,4月15日,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了这一方案。随后,立案庭法官就解除保全立案,商事审判庭出具解封裁定书,执行局法官解封账户,待养老院取出生活费用后,于4月16日再次查封账户。
“王法官你好,15万元已转。谢谢你的鼎力相助,代养老院再次感谢!”当天上午10时,养老院方面取出了承诺数额并以短信的形式向法官表达了谢意。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法院执法办案而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法院职责所在,也是优化营商环境之所依。”顾玉平坦言,本案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通过法院依法公正审判、高效执行,能切实快速维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效保障资金链安全防范资金短缺风险。法院通过审判活动切实维护了辖区经济秩序,为营造出良好营商环境注入了法治力量。
汽车修理厂罚款筹措现困境
善意执行助力企业渡过难关
去年上半年,上海市徐汇区生态环境局接到群众举报,辖区内一家汽车修理公司在从事喷漆、涂料等会产生含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汽车修理活动,是在维修车间和露天进行,未在密闭空间进行。徐汇区生态环境局随后对该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及处罚听证,并在当年6月对该行为作出罚款4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该汽修公司在此之后并未履行义务,徐汇区生态环境局在今年年中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我们依法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书、报告财产令等,被执行人收到后在执行通知书规定的期限内与我们取得联系,告知因受疫情影响,公司经营困难,请求与申请执行人达成执行和解,给予一定期限筹措资金。”
该案执行法官王传伟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法院通过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对企业名下财产进行调查,发现该公司名下无不动产、车辆等固定资产,其银行账户内资金也仅能维持发放员工工资等,维持企业最低限度经营。“因为该公司的经营严重依赖市场需求,疫情的发生使得业务量骤降,而经营性支出并未减少,再叠加员工工资发放缺口,因此产生了巨大资金流动性压力。企业虽有心支付该笔罚款,但需通过其他渠道筹措资金,无法在处罚决定指定期限前缴纳罚款。”
王传伟坦言,如果按照传统的执行思路,后续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但这对于本就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了。“为了给受疫情影响企业纾困解难,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我们遂决定在执行过程中促成当事双方达成执行和解。”
此后,法院主动邀请徐汇区人民检察院派员监督案件执行。在区检察院监督下,法院主持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之后,被执行人在承诺的还款期限内主动将本案执行款4万元缴纳至法院。今年8月25日,法院将案款发还申请执行人,全案顺利执行完毕。
“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开创性适用执行和解,对于申请执行人而言,其作出的行政决定得到有效执行,对于被执行人而言,企业得到一定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恢复正常的经营活动。而对于法院而言,也实现了化解矛盾的社会治理功能,维护了和谐稳定的营商环境。”王传伟表示。
冒名注册“快递小哥”接单骗货
从个案出发堵上行业管理漏洞
今年9月,上海徐汇法院刑事审判庭审理了一起涉及物流行业的刑事案件。被告人薛某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某快递企业手机端招录中存在人脸识别的安全漏洞,意识到其中有空子可钻的他先后偷拿多人身份证冒名注册快递员,其后在短短一个月内,假借配送货物的名义接单,先后从上海市多家店铺内骗得配送货品苹果牌手机十部和手写笔一支,再行倒卖,造成损失7.7万余元。
今年1月29日,贼心不改的薛某某再次以客户名义虚构订单,假报货物遗失并向公司索赔,准备骗取赔偿款1.4万元,公司发现异常,由此案发。
上海徐汇法院刑庭副庭长张玉标是这起案件的主审法官。当案件分配到张玉标手中时,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案件其实反映出涉案企业在风控意识与运营管理的规范性上存在不足。而杜绝此类案件是需要整个行业通过自检从而规范企业治理的。
“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2021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2021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083亿件,其中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141.1亿件,同比增长16.0%。”张玉标指出,但在物流行业高速发展之下,快递员市场缺口巨大,企业通常采用手机端招募线上骑手,以入职的“短平快”招录方式缓解“用工难”现状,对于人员资质的审核门槛过低,缺乏必要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和后期人力资源审核。
而从源头的招募,到末端的赔偿追偿机制去看,也同样存在不足。张玉标指出,货物丢失以后,平台先行赔付客户,然后向快递员追偿,但追偿的方式是扣取快递员账户的分成,在账户余额不足的时候,企业也没有及时通过诉讼或者其他的手段继续追偿,这助长了被告人利用这一漏洞进行诈骗的侥幸心理。
“疫情本就对物流企业冲击很大,企业管理上的漏洞无疑是一种内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审理过程中,第一时间联系了企业相关负责人,除了了解案件事实以外,详细了解了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制度与做法,排摸并逐一指出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点。”张玉标告诉记者,为了加强源头治理,在案件审理结束之后,法院又向企业发出了司法建议,提出了治理前述问题的具体方案,“接下来,我们还会跟踪落实情况,从法治的角度服务企业发展壮大,规范行业治理。”
在线诉讼成果“大显身手”
法官工作室从社区延伸到园区
“在疫情这样一个特殊的大背景下,企业在法治护航营商环境之下的获得感是真真切切的。”徐汇区政协委员李志敏本身就来自于区域内的一家融资租赁企业,在她看来,司法力量的注入,为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我的感受而言,法院在优化区域法治营商环境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也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网上办案这块,像我们企业应收账款比较多,电子送达就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便捷度。”
李志敏所感受到的这种改革红利,其实正是上海徐汇法院对标“卓越徐汇”奋斗目标,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上海徐汇法院获悉,作为上海法院系统中推进全流程网上办案的“排头兵”,今年以来,特别是疫情期间,上海徐汇法院在线诉讼成果“大显身手”,今年1-10月,87%以上案件做到“网上立、掌上立”,电子送达成功率达87%,通过在线同步、异步庭审,进一步方便企业和群众诉讼,收案26713件,办结26838件,结收比达100.47%。
“在溯源治理工作的探索中,我们依托‘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加强诉调对接,将触角从社区向园区延伸,与中国(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仪电集团维权援助工作站、徐汇检察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形成园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并积极参加漕河泾开发区法治共建委员会,面向园区开设‘午间法律门诊’。”
上海徐汇法院副院长糜世峰表示,下一步,上海徐汇法院将精准对接《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成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