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从过去一两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合力”撑伞 为少年“遮风挡雨”

本文字数:3434

“宁萌护未”融合了长宁区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

在两地检察官的护送下,孩子们终于与亲人团圆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障儿童合法权益。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从过去的一两个部门的“单打独斗”转变为多部门协同配合的“合力”,用多方资源呵护“少年的他”。

日前,在长宁区委政法委的支持下,长宁区检察院联合团区委、区教育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共同召开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示范建设推进会,并启动“宁萌护未”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线上平台小程序,这一举措是本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

一键报告  打通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最后一公里”

11月18日,长宁区虹桥街道发布全市首个《未成年人潜在风险识别清单》,打通强制报告制度落实“最后一公里”。《清单》分为三级条目,涉及个人风险、家庭风险、学校风险、社会风险、网络和法律风险6大类型、14个风险情况以及50余个参考识别项目,列举了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可能存在的异常行为、表现,能有效帮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者准确识别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解决了侵害未成年人线索发现难的问题。

同一天,长宁检察院正式上线了“宁萌护未”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线上平台小程序。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社区工作者通过比照《清单》,如果发现涉及未成年人身心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况的条目,可通过“宁萌护未”小程序向检察机关“一键”报告,实现强制报告线索移送和检察监督的无缝对接。

2020年5月,最高检联合国家监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的意见(试行)》。2021年6月,强制报告制度被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正式上升为法律规定,让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有了“侦查哨”,织密了未成年人保护的“防护网”。

根据上述法律和文件规定,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等有关部门报告。

检察机关根据报告线索的“类别化+差异化”进行分流处理,涉及侵害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的依法惩处,涉及未成年被害人保护的做好转移安置、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经济救助等,涉及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公共利益受侵害的启动相应的检察保护程序,并在案后及时跟进监督、开展生活帮扶等,实现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线索的一网受理、分流办理、跟踪管理。

“政策找人”为困境儿童“遮风挡雨”

去年12月,长宁检察院接到公安机关移送的线索,有两名江苏来沪的小朋友滞留在派出所,无人监护,也查不到户籍信息。未检检察官立即启动调查工作。原来,姐弟俩的母亲丁某多年前未婚生下他们,生父早已不知去向,此前他们一直随丁某在原籍江苏南京生活,丁某一直没有为孩子办理户口。不久前,丁某因涉嫌诈骗被上海警方抓获,羁押于长宁看守所。得知丁某被抓后,照顾孩子的保姆便将他们带到上海,交给负责丁某案件办理的派出所后例再也无法联系上。由于丁某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无法通过变更强制措施让丁某履行监护职责。但两个无辜的孩子也必须得到必要的监护照料。

未检检察官迅速召开未保联席会议,紧急制定救助方案:沟通后,由华阳街道在临时照料点安排专人负责两名困境儿童的临时安置与照护,同步由公安机关进一步收集两名儿童的身份信息以及其他近亲属的资料信息,由街道派驻社工密切关注两个孩子的情绪波动,做好心理疏导与安抚工作。两个孩子在安置点生活期间,得到了悉心的照顾。

同时,检察官经过努力,联系到孩子们的外公外婆。老人家听到孩子的消息心疼得流泪,但同时也无奈地表示,家庭的经济条件经无法支持他们抚养两个孩子。为让孩子回到亲人身边,长宁检察院对接了外公外婆居住地的南京秦淮区检察院,委托其与当地公安机关、民政部门沟通,顺利为孩子补办了户口并申请补助,减轻老人的经济压力,也解决孩子因没有户口无法正常入学的问题。在两地检察官的护送下,孩子们终于与外公外婆在元宵节团圆。

该案是长宁区多方协同,帮助困境儿童“脱困”的缩影。记者了解到,长宁检察院高效联动区民政局、妇联、关工委,通过长宁区精准帮扶信息系统、“一网统管”等大数据平台,采取“大数据比对+入户核查+信息动态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因经济条件、监护缺失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的孩子,排摸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方面存在的风险。各街镇居民区将辖区各类未成年人信息录入“社区云”平台形成基础档案,自动匹配相应的保障政策、服务资源。检察机关通过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云平台快速转介,提供转移安置、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经济救助等,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将保护关口大大前移。

多方监管  唤醒家庭保护第一责任人

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然而,不当的家庭教育行为却“隐藏”在社会各个角落。长宁区检察院积极探索,建立起学校、社区、社会共同的监管机制,打通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

“父亲从不主动联络我,在路上见到也不打招呼。”长宁区检察院曾跟踪监督了一起案件,发现孩子父亲怠于履行监护职责,遂建议法院发出全市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督促其承担好父亲的职责;针对孩子母亲在外奔波较多、对女儿情感需求关注不够的情况,联合妇联、学校、街道开展督促性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其关注孩子身心健康。最终,三人亲子关系明显改善。

针对未保资源分散问题,该院牵头区关工委、区民政局、区妇联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构建检察、政府、社会一体化分类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体系的意见》,引入社会力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民政部门在各街镇设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工委设“宁萌观察站”,妇联在185个居民区设家事关护站,检察院则在“三站”中设“检社家宁萌共育坊”,如发现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存在需要或缺陷等线索和信息后,及时参与支持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强制家庭教育指导监督。

依托“检校家宁萌共育坊”机制,该院深化与辖区内中小学校合作模式,签署《家庭教育指导行动方案》,建立检校“家优”站,将检察机关和共青团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引入学校教育工作,并结合学校融入家庭教育的优势经验,实现检、校、家共同发力,发挥家庭保护基础作用。通过建立家庭教育工作协作机制,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使得家长“依法带娃”有助力、有抓手。截至日前,共向履职不当家长制发督促监护令31份,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39次。

此外,该院还联合区青少年社工、邀请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在线上线下以宁萌家长课堂、“青倾说”等形式面向区内家长授课开讲,促进改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茁壮成长护航。截至日前,共开展家庭教育课题、讲座4次,受众达1100人次。

督促“适龄提示”构筑网络防火墙

近年来,电竞酒店、网络购票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而在监管方面却处于空白地带,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问题、新挑战。

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互联网电商平台上部分电竞酒店订购详情页面未做“适龄提示”,很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进入电竞酒店玩网络游戏,规避《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限制。针对这一安全隐患和漏洞,该院主动延伸法律监督触角,突出互联网保护的特殊性,除了对线下实体电竞酒店进行检查和治理,还与平台携手推出杜绝安全隐患的措施,在平台上全部电竞酒店上线了“商家有权不对未成年人开放使用电竞设备”的入住提示,引导商家和用户关注未成年人保护问题,自觉落实电竞设备使用管控措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聚焦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该院还主动跨前一步,与区委网信办联合发布《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倡议书》。双方在线索移送、信息共享、案情通报等方面建立协作,根据案件性质及严重程度不同开展分级处置,推动辖区互联网企业治理,督促企业健全完善信息内容发布审核机制,加强“青少年模式”建设。

据悉,近日启动的“宁萌护未”小程序有机融合了长宁区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的各项职能,为未检工作提质增效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小程序设置了“社会服务”“举报咨询”“法治宣传”等版块,通过手机微信可快速方便转介服务需求、收集监督线索、开展法治宣传等,实现文书流转更高效、沟通联系更便捷、线索收集更畅通。

“宁萌护未”小程序试运行期间,已对未成年人开展教育矫治及跟踪回访78人次,面向全区青少年开展专题辅导21场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39次、家庭教育主题讲座4次,受众达1100人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合力”撑伞 为少年“遮风挡雨” 2022-11-21 2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