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法治庭审

营业员虚构假名借款 诈骗58万余元

获刑10年半,剥夺政治权利1年,并处罚金10万元

本文字数:1003

□记者  夏天  通讯员  吴珊珊

本报讯  本是好心借款,没想却遭遇诈骗,不仅对方失联,还发现数张欠条上的借款人签名各有不同。近日经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起诉,黄浦区人民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王某犯诈骗罪,判罚其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1年,并处罚金10万元。

被告人王某原系本区某店的一名营业员,2017年1月,在一次购物过程中结识顾客英阿姨,王某自称“徐莉”,两人交谈很投机,便互留了联系方式。多次聊天下来,王某了解到英阿姨的丈夫是经营公司的,生活条件非常优渥,然而王某自己的儿子拖欠债务、家庭经济条件差,于是便动了歪念。不久后,王某称自己在医院的护士长朋友急需用钱,想向英阿姨借7万元,英阿姨同意,王某也写下了欠条,并署名“徐莉”。之后王某隔三差五以儿子需要装修房屋、买家具、店铺老板进货需要资金等为由向英阿姨借款。至2019年4月,王某已向英阿姨借款高达54.5万,由于借款次数较多,两人协商重新写一张借条,并将之前的欠条销毁。2020年6月至10月,王某又向英阿姨借款3次合计3.85万元,并分别签了欠条。

“由于店面一直都在,我觉得人不会走,也不好意思问她要回钱款。”英阿姨报案时回想道,“直到2021年5月,我发现店铺关门了,就多次打电话进行催讨。”起初,王某以不在上海等借口推脱见面,后直接将英阿姨的微信拉进黑名单,失去了联系。今年6月,英阿姨再次前往店铺地址附近,在和隔壁店铺老板的交流过程中,这才了解借她钱款的人实际名为王某,而并非“徐莉”。回家后,英阿姨查看了几张欠条,发现借款人署名有的是“徐莉”,有的却是“徐丽”或“徐利”,英阿姨赶紧报警求助。

“我用虚构的名字借钱,就是为了骗取她的钱财,我以为使用假名,对方就找不到我还钱。”王某到案后交代。当被问及为何几次欠条的署名都不尽相同,王某交代因借款的次数太多,自己也记不清楚用的是哪个名字。王某表明自己没有任何存款和资产,只有外债和信用卡欠款,她用诈骗获得的钱款用于儿子的债务偿还和日常开销。因觉得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上没有尽责有所亏欠,王某还用诈骗所得为儿子购买名牌车支付了首付。

黄浦区检察院认为,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多次诈骗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应以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经上海黄浦法院审理,王某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剥夺政治权利1年,并处罚金10万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6营业员虚构假名借款 诈骗58万余元 2022-11-21 2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