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有多少漏网之鱼

本文字数:1292

□汪金友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位里发生了一起盗窃案。有个盗贼,夜间撬窗进入财务室,盗走了1000多元现金。当时被盗千元以上,就属于大案,所以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成立了专案组,侦破了几个月。

只可惜,这个案件始终没有破获。

几年后,我们县里又发生了一起恶性凶杀案。有一个国有企业的女会计,在家里被人杀害。据说凶手的手段非常残忍,被害者的脖子都快被割断了。只是这个案件也没有破获,至今已经30多年,和那个盗窃案的案犯一样,依然逍遥法外。

因为我曾经在公安和司法部门工作多年,所以经常会想,这些案件的作案者,是熟人还是生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现在他们藏在哪里?生活怎样?也许,依靠盗窃,已经发了大财。也许,他们杀掉了影响自己发展和进步的绊脚石,然后平步青云,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只是我们不知道他是谁,没有办法将其绳之以法。

推而广之,一个小县,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犯下重案的漏网之鱼,而全国两千多个县区,加在一起,又会有多少?这个数字可能很惊人,也很可怕。虽然我们非常希望“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任何的“天网”“地网”,都不可能一个漏洞都没有。只要漏的不是很大,就算万幸。

回头再说查处贪官和反腐工作,有没有漏网之鱼?以我观察,也肯定会有。前几天听一个地方的几个干部议论,他们那里,曾经有一位主要领导,把一家企业,拍卖给他哥哥,转手赚了几千万。又把一个工程,承包给其弟弟,也赚了几千万。很多人都觉得他这样以权谋私,肯定会出事。奇怪的是,他不但没有出事,后来还升迁了。然后退休,过上了比一般人更得意的生活。

有人形容,无论是权钱交易还是权色交易,都像是在变戏法。有的人手法高明,悄悄地变化出巨额财富,但却滴水不漏,没有留下任何破绽。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财富来路不正,但却抓不住任何的把柄。也有的人手法笨拙,伸了几次手,就被抓住了,结果身败名裂,尽毁前程。

比如,甲的老人死了,安排一个账房,专门登记接收各种随礼。结果很多人都知道一共收了多少钱,并很快被举报。乙的老人死了,公开宣布不收任何礼金,也不设置账房。而真心随礼的人,都把钱装在信封里,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悄悄塞到乙的口袋。结果是,甲因为办丧事收礼,被开除党籍。乙收的礼比甲更多,却啥事没有。

为此,贪官们也越来越聪明。让哥哥做生意,让弟弟包工程,让老婆做兼职,让情人开公司,即便有人怀疑,人家也能说清额外收入的合法来历。

所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贪官,他们能够在肚满腰肥后平安着陆。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漏网之鱼?一是这些鱼太狡猾。凡是能钻漏洞的人,都是头脑灵活的人。而且吃一堑长一智,积累了丰富的逃避打击的技巧和经验。二是我们的撒网之人,总有一些不尽心,不尽力。或者收了人家的好处,便高抬贵手。三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网,也没有静以待捕的鱼。

但漏网之鱼的存在,总让我们感觉不安全、不公平、不舒服。所以要创造更多的机制和方法,堵塞各种各样的漏洞。比如安装了那么多的摄像头,盗窃案就减少了。及时调解各种矛盾纠纷,凶杀案就减少了。如果在权力的制约上再多设一些笼子,贪官也会减少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有多少漏网之鱼 2022-11-28 2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