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友敏
法治报通讯员 费璇
“姚阿姨您最近怎么样?您别担心,我们会一直关注,直到您实实在在拿到被拖欠的工资!”今年7月中旬,普陀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电话联系姚阿姨,跟进一件民事支持起诉案件的进展情况。
沪漂阿姨和拿不到的工钱
2019年,姚阿姨只身来到上海,在一家餐饮店“打零工”。在这家店里,与姚阿姨一样退休之后还赚钱补贴家用的阿姨还有3名。后来,餐饮店因经营不善,无法支付4位阿姨的工钱,只得写下一纸欠条。
2021年底,4位阿姨等待了一年有余的工资仍是遥遥无期,她们无奈只得向人社部门申请劳动仲裁和投诉举报,然而却因为她们均已过了退休年龄,和餐饮店系劳务合同关系,而非劳动合同关系,不属于劳动仲裁受理范围和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畴,因而无法通过劳动仲裁和行政投诉举报维权。
“属于自己的工钱怎么就要不回来呢?”姚阿姨等人似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
真诚的检察官和希望的火把
4位阿姨对餐饮店的行政投诉申请虽然未被受理,但依托普陀检察院和人社部门建立的协作机制,普陀检察院第五检察部的检察官们收到了这起案件线索。今年2月初,检察官主动联系了4位阿姨询问情况,并建议她们可采取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讨薪。
检察官认为,该案符合民事支持起诉受理条件,依法应当立案,并依法协助4位阿姨制定证据清单,赴人社部门调取证据,向法院递交支持起诉意见书。法院对相关证据材料经质证后予以采纳,4位阿姨的诉求得到法院支持,餐饮店老板也承诺会按照约定的时间尽快支付工资,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多重保护和了结的心愿
为了帮助4位阿姨尽快拿到被拖欠工资,检察官持续关注、询问案件进展。眼看达成调解支付的日期临近,阿姨们的希望再次落空,4位阿姨无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查,被执行人餐饮店老板名下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执行陷入了僵局。4位阿姨本就家庭情况困难,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在欠薪阶段,她们家中又接连发生了许多事,有的大病一场正在治疗恢复,有的骑电动车摔伤因没钱看病留下后遗症,有的家中老人突发疾病。这让本就不宽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承办检察官了解到以上困难后,向几位阿姨户籍所在地及经常居住地深入了解她们家庭的实际情况。经审查核实,几位阿姨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承办检察官依托一体化办案机制,及时启动国家司法救助程序,帮助几位阿姨解决燃眉之急。
在充分发挥“救急救困”作用的同时,检察官还致力于释法说理,打开当事人心结。4位阿姨最初找到人社部门投诉举报餐饮店的欠薪行为,但因其职能范围所限未予受理,于是4位阿姨认为行政机关不作为,向普陀检察院申请监督。承办检察官审查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并无不当之处。
经过检察官几个月的努力,4位阿姨最终执行到大部分被欠工资款项,检察官也将持续与餐饮店老板沟通联系,叮嘱对方及时支付剩余款项。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