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冬季到了,也就到了供暖的季节,此时煤炭是人们绕不开的话题。据科学家考证,我国用煤历史至少在6000年以上,可谓历史悠久。那么,在漫长的用煤历史长河里,围绕煤炭自然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原名竟然不叫煤
人们可能认为古代的煤炭就叫煤吧,其实不然。最早的煤指的并不是今天的煤,煤炭在古代则另有其名。在唐宋以前,煤指的是烟熏的黑灰。煤字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卷十七〈君守篇〉:“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是说孔子的学生颜回给孔子做饭,不小心烟灰掉入饭盆里,颜回就把带灰的几个饭粒抓起来吃了。这里的煤炱指的就是烟灰。此后,从南北朝时期的字书《玉篇》到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的《广韵》,对煤字的解释,都是煤炱,即烟气凝聚而成的黑灰。
既然古代的煤不是今天的煤,那么最早的煤叫什么呢?据考证,目前已知煤炭最早叫石涅,先秦时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关于石涅的记载,在其《西山经》中有:“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在其《中山经》中有:“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这里记载的石涅产地——女床之山在今天的陕西凤翔一带;女几之山在今四川双流、什邡煤田区域内;风雨之山在四川通江和南江、巴中一带,而上述一些地区在今天依旧是产煤区,所以那时有煤可采就不足为奇了。
煤在古代还被称为石炭、石墨、石薪等。南朝宋雷次宗《豫章记》中载:“丰城县葛乡有石炭二百顷,可燃以炊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浊漳水、清漳水》中记载:曹操在邺县建造冰井台,“高八丈,有屋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北宋苏辙《冬至雪》诗之二说:“黍酝盈瓢终寡味,石薪烘灶信奇功。”这些记载都说明了古时候煤的别称有很多。
那么,什么时候煤字开始有了煤炭的涵义呢?据专家考证,最早是从南宋才有的。南宋周密的《志雅堂杂钞》卷下中有“石炭即煤”的注解。元末《庚申外史》卷上记载,“左丞相脱脱奏曰:‘京师人烟百万,薪刍负担不便。今西山有煤炭。若都城开池、河,上受金口灌注,通舟楫往来,西山之煤可坐致于城中矣。’遂起夫役,大开河五、六十里”。这个记载说明不仅煤的名字家喻户晓了,而且煤炭已逐渐替代木柴、木炭成为当时北京的主要燃料。明代时,煤的叫法更为普遍,而且有时也会称为煤炭。到了清代,煤炭的称呼则随着煤炭的质量、形状和变化而变得更为细致,有些地方把成块的称为炭,碎屑的称为煤,合起来叫煤炭。据光绪《皋兰县志》载:“煤炭,细而为末者为煤,大而成块者为炭。”有的把硬度大者称为炭,反之则称为煤;还有的把烟煤称为炭,把无烟煤称为煤。光绪《重修广平府志》载:“煤产于磁州者曰炭,煤之烟多,产于邯郸者为煤。”
唐代就有了焦炭
我国开采利用煤炭的历史悠久,同样烧炼焦炭的历史也很久远。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从其形状、硬度、热力、耐燃程度、无火焰的特征看,这个“瑞炭”应该是加工而成的焦炭,说明在唐代,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已经开始烧炼焦炭了。
那么在中原这些地区,什么时间出现焦炭的呢?据唐康骈《剧谈录》载,唐僖宗年间,河南洛阳一带就已经出现焦炭的雏形了,“凡以炭炊馔,先暖令熟,谓之炼炭,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这个记载是说洛阳豪贵之家,嫌弃煤炭有烟气,烧的饭不好吃,于是把煤炭先用火炼一下,使生煤成为熟炭,并将这种熟煤称为“炼炭”。这里的“炼炭”显然就是我们今天的焦炭。这在四川《崇庆县志》上有佐证:“岚炭,即古之炼炭也……制法:筑窑如锅式,以煤锻之烟尽,则色浅蓝。”
古代用焦炭冶铁始于南宋,在广东新会一处南宋末年的冶铁遗址中,出土过焦炭。因此认定,至少在南宋末年就已经开始使用焦炭冶铁了。
有关专家认为,明代学者方以智《物理小识》一书中最早出现了“礁炭”一词。在《明实录》上也有关于“礁炭”的记载,天顺元年(1457),皇帝曾下令各地“派办木炭、煤炭、礁炭等料,除已征在官者,仍令起解。”这里把木炭、煤炭、礁炭三炭并列,很显然,其中的礁炭即是焦炭。说明当时礁炭不仅生产普遍,而且产量也不少。
关于焦炭的生产情况,方以智《物理小识》记载:“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入炉曰礁。可五日不绝火。煎煮矿石,殊为省力。”该书还记载,礁炭又有紧礁与慢礁之分,“慢礁五日不绝火,紧礁三日不绝火。”明学者孙廷铨《颜山杂记》也记载,煤“块者谓之硔,或谓之砟,散无力也。炼而坚之谓之礁。顽于石,重于金铁,绿焰而辛酷,不可爇也。故礁出于炭而烈于炭。”
由称呼“礁炭”变为焦炭,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编修的《泰安州志》:“莱芜之黄山,……有黄、白二土,石、焦二炭。炭石可薪,而焦良于冶。颇为民利。”石、焦二炭即石炭与焦炭。说明当时山东莱芜地区不仅采煤业兴盛,而且还用煤炼焦,用焦冶铁,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利益。
古代还有一种独特的煤
在古代,除了烟煤和无烟煤之分外,还有一种被称为“水和炭”的煤,据《元一统志》载:“水和炭,出宛平西北二百里斋堂村,有煤窑一所。”这也是最早记载“水和炭”这种煤的文字。
明清时期,“水和炭”更为普及。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元年(1522),皇宫御用监每年向顺天府征收“水和炭”30万斤;兵仗局用于铸造兵器的“水和炭” 100万斤。《大明会典》也载:内官监每年要消耗“水和炭”15万斤。可见在明代“水和炭”使用已经很普遍了。清乾隆年间编的《丰润县志》载:“丰人呼煤为水和炭,开平、陡河产之。于近山之地,穴土三四十丈,不得则另易一处。”清嘉庆时期的《滦州志》也载:“水和炭,……出开平卫、何各庄及峰山口。生者有焰,宜煅灰及熔铁,尤其大块。”说明“水和炭”还适宜冶铁。
为什么会有“水和炭”的叫法呢?明代文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载:“北京诸处多出石炭,俗称水和炭。炭之可和水而烧也。”原来,所谓“水和炭”,就是可以掺水来烧的煤炭。煤加上水来烧,不仅可以防止煤屑煤粉散失,又使煤块本身变得松脆,易于燃烧,而且少量的水,在炉子中分解后,能起到助烧助燃的作用,使煤火更旺。其实,这种烧煤法,在宋代就有了。宋苏轼《石炭》诗写道:“投泥泼水愈光明,砾石流金实精悍。”是说在燃烧煤的炼铁炉上泼一点水,可以使煤燃烧的火焰更旺、更明亮。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在锻打铁器时,需要把煤炭“入炉先以水沃湿”,他说的这种煤应该就是“水和炭”了。
如此看来,古代的“水和炭”与普通的煤炭是有区别的。
煤气中毒古已有之
自从人们使用了煤炭做饭取暖之后,由于使用不当,煤气中毒事件就一直伴随着人们。在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煤气中毒现象。魏晋时,曹操在邺都(今河北临漳)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冰井内储存大批煤炭。后来,晋代文学家陆云见到了,就写信给他哥哥陆机,说:“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云烧此,消复可用,燃烟中人,不知兄颇见之否?”陆云敏锐地发现了煤炭燃烧释放烟气而使人中毒的现象,于是写信征求其哥哥的意见,以判定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
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煤气中毒现象的不时发生,医者便不断积累、总结医治煤气中毒的经验。南宋宋慈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的补注就把煤气中毒列入了“意外诸毒”:“中煤炭毒,土炕漏火气而臭秽者,人受熏蒸不觉自毙,其尸软而无伤,与夜卧梦魇不能复觉者相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有煤气中毒的记载,煤“甘、辛、温,有毒……人有中煤气毒者,昏瞀至死。”李时珍也把石炭毒列入了各种毒品中,并列举了一些处理煤气中毒的做法及处方。明代《本草汇言》则记载了救治煤气中毒的方法:“人有中石煤气者,昏瞀至死,惟灌冷水即解。”
为防止煤气中毒,古人已经知道了加强室内通风的必要性。清康熙《长子县志》载:“以煤作火炕,稍不慎则受其毒焉。故每临卧,必蓄水灶头,及罅其卧室之纸窗,以御之。”人们不仅在室内放一盆水,还要给窗户弄个通风孔。明清时期,北京等地居民,为使室内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则使用一种风斗(又称风窗),便于煤气逸出,而又使冷空气不进入屋内,以保持室温。清代著名文学家、经学家俞樾对此十分赞赏,专门写了一首《忆京都词》:“忆京都,冬窗不透风。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间风满屋,热炭不嫌撄火毒。”
清代治疗煤气中毒的方子就更多了,清文晟《急救便方》载:“中煤炭毒,受毒时头晕而心口作呕者,即是。急用生萝卜汁灌之,或生咸菜水饮之,即解。”
几千年来,中国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并不断改进提升其挖掘和使用水平,不仅给人间增添了烟火气,也使人们的冬天更加温暖。“地炉玲珑石炭红,土床芦蕈觉春融。一窗明月江南梦,恍在重帘暖阁中。”元代诗人尹廷高的这首《燕山寒》一诗,写出了人们使用煤炭地炉取暖的真实情景。的确,有了煤炭地炉,一觉醒来,犹如寒冬变成了春天。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