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旭凡
本报讯 如何用法治智慧打开城乡社区的“善治”之门?记者从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了解到,近年来,他们把法治作为最重要的制度供给和最根本的治理方式,为基层治理筑牢“法治轨道”。
为了能够打造一支“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队伍,建立法治辐射同心圆,浦锦街道推动修订了一批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以垃圾分类为例,越来越多的居村都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公约内容,倡导居(村)民生活好习惯。疫情防控期间出入小区要登记,装修进入出示“健康码”等管理规定,成为了常态化措施,也纳入到了村规公约体系。此外,“晾晒公约”、“养宠公约”、“广场舞公约”等,这些在矛盾碰撞后理性沟通时达成的共识,都被纳入了村规公约的体系,成为与小区治理息息相关的规则,发挥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制定之后,如何让这些村规公约行之有效,并被群众记住?记者注意到,浦锦街道不少居(村)以三字经的形式提取了村规公约的精华,“勤劳作,有秩序,敬老人,遵伦理,求发展,齐努力……”六言韵、顺口溜……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这都为村规公约在群众心里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印记。
5年来,浦锦街道还出台了系列相关文件,持续开展优秀村规公约征集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最美村规公约”在居(村)宣传推广。如今村规民约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如浦江村三字经、芦胜村见行动、景江苑六言韵等村规公约展现形式。这些村规公约聚焦基层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在基层治理中发挥显著作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