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是维护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作出部署。近日,部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围绕《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赴浦东新区开展集中视察。当天,还举行了上海市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一件事”平台上线启动仪式。今后,市民可以通过“随申办”移动端或者“一网通办”pc端入口实现矛盾纠纷“一口申请”,获得更加便捷、普惠、高效的指尖上的解纷服务。
多元化解实现案结事了
据市司法局介绍,近年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决策部署,以《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的出台实施为契机,积极牵头推进,大力推动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自去年5月《条例》正式实施至今,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受理纠纷总计43.2万件,调解成功40.4万件,成功率93%,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启动法院诉调对接案件7.8万件,调解成功6.4万件,成功率82%。司法公安联动处置110非警务警情32万件,调解成功31.4万件,成功率98%。对接全市信访部门受理解纷2.4万件,调解成功1.7万件,成功率71%。医患纠纷受理9500件,调解成功8700件,成功率92%。全年调解结案的行政复议案件2424件,占案件总量的36%。开展商事仲裁7417件,同比增长2%,标的金额910.4亿元,同比增长34%。多元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三统一,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诉源治理,探索调解程序前置
据了解,市司法局先后与市高院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关于探索实行调解程序前置工作的若干意见》,将家事、相邻关系、劳动纠纷、小额债务等七类矛盾纠纷纳入前置调解范围。
同时,全市努力以高质量的调解服务推动各项非诉解纷资源向全市工作中心聚力、工作大局聚焦。一方面,聚焦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健全人民调解与“110”非警务警情对接分流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强化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另一方面,聚焦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强化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消费纠纷联合调解、商会纠纷化解等工作,拓展调解工作领域。
在进博会、花博会等重大活动现场设立调解中心,驻场调解民商事、治安等纠纷,保障展会的顺利举办。尤其是在落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上,助力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安定有序。
今年3月,市司法局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作用切实加强疫情防控期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通知》,与市平安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本市涉疫行政争议先行调解工作的通知》,对涉疫行政复议案件调解作出了明确的工作指引。市司法局与市高院、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上海银保监局等部门加强涉疫矛盾纠纷情况沟通,对涉疫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下发了本市涉疫医患纠纷九种情形的法律风险提示。梳理涉疫劳动争议的相关法律问题,明确了工伤认定、赔偿问题和误工人员的维权救济途径等。组建涉疫劳动争议、医患纠纷调解服务团队,完善了行政争议调解服务团队。选派全国人民调解专家进驻国展中心方舱,现场调解疑难复杂纠纷,受到方舱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好评。
开拓创新 指尖上的解纷服务
活动中,代表们视察了浦东新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据介绍,该中心提供家事、消费、医患、物业等多个类别的咨询服务。同时整合调解、复议、仲裁、裁决等非诉解纷资源,与诉讼一口衔接,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
在代表们的见证下,“解纷一件事”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是《条例》赋予市司法局的一项重要任务,由其牵头17家市级单位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与信息技术改造整合建成的一站式掌上“解纷超市”。市司法局表示,注重科技支撑,积极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数字化转型牵头建立全市统一的矛盾纠纷化解信息化平台,是《条例》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平台首批对接了市司法局、市工商联、市妇联、市农业农村委、上海银保监局等5家单位旗下的6600多家解纷机构,为市民群众和企业、经营户提供调解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等纠纷化解服务,涉及430多种纠纷类型。
今后,市民将可以通过“随申办”移动端或者“一网通办”PC端入口,获得更加便捷、普惠的“指尖上”的解纷服务。本市还将持续优化“解纷一件事”平台功能,为市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提供更加便捷、专业的法律服务。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