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情感档案

我终于懂得了父亲的家乡情结

本文字数:4261

贰柒 制图

□口述:小柯  记录:林可依

小柯作为移民的二代,从小出生、生活在上海,对家乡的概念并不强烈。也因此,她一直无法理解父亲的那份家乡情节。以至于对父亲临终前多次想要回家乡去看看的愿望,小柯也因为担心父亲的身体状况,而一直加以阻拦,以致最终成了父亲的临终遗憾。

直到父亲过世后,应热情的亲戚们邀请回乡探亲,小柯才忽然顿悟原来血缘亲情是一种剪不断割不掉的情愫,它无形中深深根植在我们的血脉中。她也终于体会到了父亲对家乡那种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

从小父亲给我的印象是十分眷恋家乡

从小,我是一个对家乡没什么概念的人。

因为出生、生长在上海,所以我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是上海人。但父亲却不一样,虽然他从初中开始就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一路读到高中、大学,最终被分配到上海工作,真正在家乡呆的时间也不过十多年,但在他的心里,却始终忘不了自己当初走出来的那个苏中小镇,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乡。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总是很热闹。那时候我们还住在弄堂房子里,仅仅十平方出头的蜗居里住了父母、姐姐和我一共四口人。那时家里只有一张床,到了晚上,父母便把床让给我和姐姐睡,他们自己则在地上铺条被子打地铺。

如此困难的居住条件下,却还要经常招待老家来的亲戚朋友。每次有人来,家里就挤满了人,有时连椅子都不够用,于是母亲便到邻居家去借。但即便如此,父母也从无怨言,而是每次都好酒好菜地招待客人。尤其是父亲,一边和亲友们用家乡话谈天说地,一边不时流露出开心的笑容,和平时的内敛、寡言判若两人。

有时客人还会留宿,因为家里地方实在太小,安排不过来,于是外婆家便成了临时“招待所”。外婆家是自己造的私房,一栋两层小楼,因此房间有的空余,可以腾出一、两间来作为临时客房。

每次做饭、接送客人,父母总要忙到很晚。直到夜深人静,父亲才有时间坐下来备课、写教案。但父亲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每次他还会兴高采烈地把老家亲朋好友带来的土特产分给外公外婆、邻居和同事。并且借着这些东西,开始给我和姐姐描述关于家乡的种种,回忆自己小时候的那些过往。虽然父亲说得兴致勃勃,我和姐姐却兴趣不大,尤其是我。因为父亲口中的家乡,对我而言完全没有概念。曾经在我很小的时候,一次春节期间,父亲是想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回乡过年的。但临出发时,因为雪下得实在太大,我不慎在雪地里滑了一跤,母亲舍不得年幼的我,到底没让父亲带我走,只有姐姐跟着父亲回了老家。姐姐回来后,也曾向我讲述她回到家乡后那些有趣的经历,只是当时我年龄太小,并没有很深的印象。但父亲对家乡的感情,却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次回家乡,给我的感觉只有落后

第一次跟着父亲回家乡时,我已经上初一了。那一次是因为爷爷病重,自感来日无多,他让家人发了电报,让父亲回家见上最后一面。因为我从小到大从未回去过,于是父亲便带着母亲和我一起回了老家。

说实话,那一次的回乡给我留下的印象谈不上多么美好。当时正是盛夏季节,乡下人家习惯在外面的院子里支上饭桌吃饭。刚坐下没多久,饭桌上便飞满了密密麻麻的苍蝇。虽然桌上的菜肴很丰盛,可我却一下就没了胃口。父亲对我解释说,这是饭苍蝇,不脏的,没关系。可我还是觉得很倒胃口。没扒几口饭,就怎么也不愿意再吃了。

家里的亲戚都很热情,尤其是对我这个第一次从上海回来的小侄女,更是特别照顾。伯伯、叔叔、姑姑不但拿出各种好吃的来招待我,还想方设法地带着我到处去逛,去解闷儿。可是农村的条件又怎么能和上海比呢?还记得姑姑家的表姐特意领我去镇上的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但是那个环境在我眼里实在是太简陋了。而且大热天的,表姐还穿着一条长裤,虽然式样也算是时髦的喇叭裤,但在我看来还是太土了,那个时候喇叭裤在上海早就不流行了。看表姐很喜欢我穿的那条网球裙,母亲二话不说,让我脱下来洗干净后送给了表姐。表姐一脸的欣喜,也许在家乡,这算是非常时髦的装扮了吧。

总之,第一次回到家乡,我实在觉察不出家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父亲就完全不同了。当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当他拿起大伯家的二哥递给他的芦粟时,当他徘徊在爷爷家老宅门前的小溪边时,他的脸上流露出的欣喜、沉思、眷恋,都写满了他对家乡深厚的情感。那时候的我,根本无法理解父亲,也懒得理解父亲对于家乡的那份执着的热爱。

父亲最终没能达成回家看看的心愿

爷爷去世后,父亲在某种意义上便失去了在家乡的家。因为我自己的亲生奶奶在父亲很小的时候便过世了,后来的奶奶是继奶奶。继奶奶嫁过来后,又相继生了小姑和小叔。他们和父亲是同父异母,关系总不如同母所生的那般亲密。但父亲对家乡的思念却并未因此而减弱,甚至在爷爷去世之后,他依然承担着赡养继奶奶的义务,每个月都按时寄钱回家。

在爷爷过世后的第十年,四叔也因病离世了,那一年他只有五十出头。四叔的离世对父亲的打击更胜于爷爷。虽然他嘴上从来不说,但是从他的神情我却能体会到他那种欲说还休的痛楚。

那是我们从老家和四叔见完最后一面返回上海的途中,因为要坐汽轮摆渡,所有乘客都要从客车上下来,在汽轮上等候。我们站在汽轮边上,脚底下便是滚滚的长江,那是最寒冷的冬季,又恰逢阴天,天色晦暗,江面风大,一阵阵阴冷的寒风吹在身上,顿感萧瑟、凄凉。比天色更晦暗的是父亲的脸色,他一言不发,沉默地凝视着灰色江水不断翻滚奔腾,我从未见过父亲如此凝重的表情,那份压抑、隐忍,让人不忍直视,甚至比嚎啕大哭更让人难受。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知道父亲心里的痛一定比我能想象到的更剧烈、更深刻。我感觉,随着岁月的流逝,亲人的逐一故去,家乡和父亲之间的关联似乎又少了一些。因为没过几年,继奶奶也因年老体弱离开了人世。

但父亲的想法也许恰恰和我相反,在经历了几位亲人的离别后,他反而对家乡的挂念越发深刻。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我更是常常听他唠叨着等退休以后要常回乡下住住,我和母亲跟他打趣:“你在乡下连房子都没有,回去住哪里呢?难道天天住酒店?”父亲却总是笃定地笑着:“哪里都可以住,你大伯家、三叔家,实在不行,还有你那些堂兄弟。”我听了只是摇头,觉得父亲想得太简单,住在别人家里叨扰别人,怎么好意思呢?

父亲退休后没多久,还没来得及实现他常去乡下住住的愿望,却突然病倒了。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后,身体一下子虚弱了不少,每天在家养病休息成了他的日常。父亲本来就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得病之后变得更加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望着窗外发呆。但即便如此,他似乎还是没有放下回家乡的愿望,有时偶尔和我们聊起,也总是说:“等我身体好些了,就回乡下看看。”

父亲的想法在我和母亲、姐姐的眼里,无异于天方夜谭,身体都已经这样了,不想着好好养病,还想要去乡下,一路上舟车劳顿,若是再把身体折腾坏了怎么办?因此对父亲的心愿,我们都持否定态度,每次父亲提起,我们总是要反驳他。一对三的结果,自然是父亲最终败下阵来。无奈的父亲只能叹口气,然后继续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发呆,那落寞的身影看得我心里难受,但当时的我并不觉得自己错,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出发点全是为了父亲好,是希望他能好好休养身体。至于家乡,回不回去又有什么关系呢?那里早就没了父亲的家,我们这些他最亲的人都在上海,在他身边,这还不够吗?

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虽然我们已经尽了全力想要挽救父亲的生命,但父亲在经历第二次病发手术后,还是没能扛过去,终于还是离开了我们。

在他弥留之际,家乡的亲朋好友特意赶来见了他最后一面。神奇的是,已经昏迷了两天两夜的父亲,居然奇迹般地清醒过来,和大家说了好一会儿的话,随后便又陷入了昏迷。当时我觉得非常惊讶,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忽然就理解了这个奇迹,那是因为父亲的心里一直都还没有放下家乡,一直牵挂着家乡的亲人,那是他心中永远无法舍弃的执念。

父亲过世后,我和平时疏于联系的家乡的亲戚们反而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因为父亲许多后事的操办我都要通知他们。而他们的反应更是让我觉得暖心,大家不仅全力支持我的一切决定,而且还在一切办妥之后,热情地邀请我们回家乡去看看。

盛情难却,我终于在近二十年后再一次踏上了回乡的路。本来以为回去也就是应付一下,没想到亲戚们的热情却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整个行程是三叔安排的。曾经做过县级领导的他确实很有组织能力,一声令下,家里所有的叔伯、姑姑、堂兄弟、表姐妹们全都聚齐在一起。

大家轮流做东,一天三顿都给我们安排得妥妥当当的。每天辗转于各个饭店之间,把家乡的美食特产吃了个遍。临回上海时,我们开去的小车后备箱更是被塞得满满的,我都已经搞不清到底什么东西是谁送的。印象里只有亲戚们灿烂的笑脸,以及他们一叠连声的招呼:“常回来看看。”“有空就回来。”那些乡音听起来是如此亲切,仿佛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小时候,那间小小的却充满了热闹气息的弄堂房子。那一瞬间我忽然就明白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原来他眷恋的不仅是家乡的土地,更是家乡那些和他血脉相连的亲人。就像姑姑看到我第一眼时说的那句话:“小柯这走路的姿势一看就是我们徐家孩子,我们徐家人都是这个姿势。”一瞬间我的眼眶就红了。虽然姑姑是继奶奶生的孩子,但那一刹那,以前所有对于他们的成见全都烟消云散了,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们都是徐家人,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虽然这份感悟来得晚了些,但我还是感觉很欣慰。因为我终于懂得了父亲,理解了父亲,也理解了老一辈人叶落归根的信念。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不能忘了我们的根,我们的故土,那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也是我们最终的精神归宿。

手记>>>

血缘亲情是根植于心的情感

小柯的感悟相信也是不少人的共同心声。当下社会,人员流动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心中的理想,离开家乡,远赴异地工作、生活。当大家忙忙忙碌碌地奔波在异乡的土地上时,当大家为了生活而辛苦操劳,累并快乐着的同时,心底深处一定有一个柔软的角落是为家乡而留的。虽然平时不会轻易提起,但当累了疲倦了时,当遇到种种不如意时,那个叫故乡的地方一定是安抚我们心灵的最后归宿。

每逢节假日,机场、车站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最好的诠释。不管人在哪里,日子过得怎么样,贫穷抑或富贵,失意还是得意,最终大家心里牵挂的还是自己走出来的那个地方,要回到自己最早的那个家。“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种传统、习惯,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

故土难离,其实难离的不仅是那片土地,还有土地上的那些人,自己至亲至爱的家人,以及那些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岁月。血缘亲情是根植在血液深处,永远无法改变的东西。并且会不断传承,永远生生不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情感档案 B04我终于懂得了父亲的家乡情结 2022-12-21 2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