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随笔

说出书

本文字数:901

□荆山客

较之过去,如今国内出版业的发达已经不能同日而语。至少是,如果肯自己掏银子,现在出书也许并不难。以我周围众多的舞文弄墨者为例,没出过书的几乎找不到,有的甚至出几本、十几本,且90%以上是自费。我亦不能免俗,曾在二十年前自费出过一本杂文集。那可真是“杂文集”,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把不是韵文的合在一起就成了‘杂’”,结果是后悔不迭,觉得这种垃圾书实在不缺我这一本,为给国家节约纸张计,发誓以后不再自费出书。

市场经济时代,出版社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是没错的,其次才考虑社会效益。郭敬明的书恐怕40岁往上的读者不会太多,但他有众多80后90后甚至00后的粉丝,出版社要的就是他的粉丝,出了他的书就能狠赚一把,何乐而不为。像钱钟书的《管锥编》这种艰深难懂的学术著作,除了少量古典文学爱好者或他的研究者,读者群体不会太大,有出版社肯出,只能证明这出版社有品位、有档次、有社会责任感。

集诗、书、画艺于一身的范敬宜先生,又是新闻界的“大腕”,曾做过《人民日报》的总编辑,他在生前就说自己“一向不愿意出书”,直到1997年都未曾出过一本。但后来还是架不住众人“串掇”,出了一本《总编辑手记》。对媒体人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是范先生当《人民日报》总编辑时的值班手记,里边的文章篇篇短小精悍,又不乏精彩的见解。比如有一篇短文点评米博华(也曾做过《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写的评论,说到报纸评论的“三要素”:“思想、激情、文采,是好评论必备的要素,三者缺一不可。缺乏思想,就没有灵魂;缺乏激情,就苍白无力;缺乏文采,就难以卒读。”这差不多就是评论写作者的“纲领”。出版《总编辑手记》一书是出版社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例子,因为媒体人特别是新人有必要从范先生的经验里汲取营养。事实上,出版社出这样的书经济效益也不会差,它的销路一定不会错。

范先生基于什么样的理由不愿意出书,是谦虚还是低调?我不清楚,但出版家自有出版家的眼光,好书稿他们是不会放过的。作者自己这一面先把把关也有必要,如果出书不能有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不出也罢,戒掉了虚浮之气的同时也节省了纸张。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8说出书 2023-01-16 2 2023年0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