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法治综合

反制裁立法“重拳”如何有效、精准?

这场研讨会在沪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1171

□见习记者  谢钱钱

本报讯  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面对单边制裁对国际经贸关系、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造成的破坏作用,中国应当积极考虑如何构建长期、有效的反制裁措施,如何通过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途径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2023年2月2日,由上海国际经济研究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欧盟法中心承办、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协办的“制裁和反制裁的基本理论和国家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教授、上海国际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宦晓琴、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主任徐晨以及来自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制裁和反制裁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讨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长臂管辖”机制,完善国家安全力量布局,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周汉民教授从党的二十大报告出发,指出了近50天来值得高度关注的中美关系动向,表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绝不能被迟滞,更不能被中断”。他分析了近5年来美国涉外法案进展及其必须高度关注的基本焦点,并表示要在立法问题上全面加速。周汉民教授还对主题研讨会提出建言,在他看来,面对美国的惩罚性贸易政策以及尖端技术获取的限制,要认清中美之间的新竞争格局,要首先思考立法导向。他还针对反制裁立法应关注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

会上,围绕“经济制裁中的人道主义豁免”“提升我国反制裁措施有效性的因应之策”“对数字资产的制裁动向与反制措施”“美国SW IFT金融制裁”等,与会专家们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学术界和实践界的最新成果,呈现涉外法治研究的最新发展动态。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杜涛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外国对华经济制裁中的可能空间,需要研究地方政府在针对对外经济制裁和反制裁等外交层面的立法权限,以及地方政府配合实施中央政府反制措施等问题。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龚柏华教授则指出,分析制裁或者反制裁的有效性,需要从国际关系的角度、从世界经济的角度、从国际规则角度三个方面综合判断,主张要做到“辩理、换利、秀力”三位一体,通过国内外法治途径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沈伟教授以美国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对俄动用的极限制裁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了俄罗斯基于多年来为应对西方经济制裁构建的反制裁体系,采取限制金融交易、外国资产国有化等相对有效的反制措施,产生了一定的反制效果,但这种“去市场化”和“去美元化”也加速了其与世界体系的“脱钩”进程。

据悉,此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进行,参会人员达200人,为厘清制裁与反制裁的概念、方式、手段和措施,探讨如何有效应对制裁、减少他国单边制裁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富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探讨。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综合 A03反制裁立法“重拳”如何有效、精准? 2023-02-07 2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