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新法讯

失信纠正后信用将可修复个人征信恢复仍需五年

本文字数:1492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自5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好奇,“个人征信可以修复了吗?”其实,“办法”中提到的信用信息并不等同于民众所熟知的个人征信。

构建体系化信用信息修复机制

“办法”中的信用主体主要指的是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所提到的信用信息修复的主要方式包括移出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终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和修复其他失信信息三种。

对此,湘潭大学信用风险管理学院副院长肖伟志教授在接受本报《新法讯》采访时表示,“办法”明确了申请信用修复是信用主体的基本权利,信用修复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必然组成部分。社会信用体系不仅要发挥惩戒作用,更要发挥诚信意识的“唤醒”功能。惩戒只是手段,“救人”才是目的。

此前国家发布的系列文件,对信用修复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适用范围、申请条件、审查程序、修复效果等方面可操作性不强。地方社会信用立法关于信用修复的规定大多体现为一两个条文,内容有限,具体化程度仍显不够。此次“办法”主要针对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中国”网站以及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网站开展的信用信息修复活动,体系化构建了信用信息修复机制。考虑到信用平台网站公示的信用信息来源广泛,且既有全国性平台,又有地方性平台,“办法”特别就信用信息修复的协同联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征信本身不存在信息修复问题

近来一些宣称“还清贷款就可以恢复征信”“只要花钱就能洗白征信”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引发了不少民众疑惑。其实,信用信息修复并不等同于民众所熟知的个人征信,二者究竟有何区别?

肖伟志表示,征信机制和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机制,目前几乎属于两条平行跑道。征信报告确实涵盖了部分公共信用信息,但征信本身不存在信息修复的问题。而且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征信信息的最长期限为5年,期限届满即不可查询。逾期之后,除了等待期限届满,也可通过后续积极还款或其他方式重新积累信用。

同济大学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朱国华教授则告诉记者,未来个人信息修复有实现的可能,但是仍需要一定时间,考虑到个人信息的复杂多样性、难以获取和甄别等特殊性使得个人信息的获取、认定与修复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推出个人信用信息修复办法之前,必须要建立一套纵横互通的个人信息共享机制,在纵向的央地和横向的不同机关、各部门之间实现个人信用信息、修复信息的互通共享,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更新、获取,从而更好地甄别是否符合可以修复的条件。未来一旦该共享机制成熟后,个人信用信息修复办法也会马上出台。

个人贷款逾期并非都纳入征信

如今网贷平台虽有所整顿但仍然存在乱象,有人禁不住诱惑借贷进行超前消费,最后因欠款未还清被列入失信人名单,甚至被限制出行和高消费等,个人出现贷款或信用卡逾期应该如何补救?

对此,朱国华表示,短时逾期的话,要及时联系银行解决相关问题,逾期超过一定时间,银行可能会上报征信,要及时还清欠款,5年后相关的不良记录会自动消除;如果是意外逾期,可以主动联系银行要求银行开具“非恶意逾期证明”;倘若是被逾期,征信报告上的逾期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例如是“冒名贷款”导致的,可以前往当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提交异议申请,一般15个工作日就能消除这种不良逾期记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则公开表示,若个人出现贷款或信用卡逾期,应尽快结清逾期本息,对短期、小额的已结清历史信息,部分商业银行机构在授信过程中不会“一票否决”,其具体情况可在申请前向相关机构了解确认。(见习记者  朱非)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新法讯 B08失信纠正后信用将可修复个人征信恢复仍需五年 2023-02-07 2 2023年02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