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走近人大

后疫情时代 如何建设健康中国

市人大代表建言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

本文字数:1731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当前,我国新冠疫情第一波流行高峰已过,生活进入后疫情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疫情的全面结束,新型毒株仍在变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交织存在,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该如何吸取第一波的经验和教训,为应对第二波疫情冲击做好思想和工作准备?不少市人大代表都关注其中。

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引导

市人大代表曹文洁指出,尽管第一波疫情已接近尾声,但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定还会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疫情。让曹文洁担心的是,不少人经历了第一波疫情,特别是“阳康”的人认为半年之内不会再有传染风险,进入公共场所已经摘下了口罩,放松了警惕,政府也没有相应的管控措施和宣传引导。

为此,曹文洁建议,要因时因势做好疫情防控科学研判和宣传引导。如严格要求公共场所(包括学校、写字楼、商场等)的室内戴口罩,最大限度减少病毒高载量传播。同时,设立抗病毒药物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开放新冠药物审批特殊渠道,加大对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

曹文洁建议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和救治资源准备。特别是重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确保患者及时得到医疗救治,有力保护“一老一小”以及有基础疾病等脆弱人群,减少重症发生。加快发热门诊扩容,对于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确保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加快定点医院床位建设、做好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加快医疗物资储备,市、区、街镇三级协同,加强药物、口罩、抗原等防疫物资生产和储备,同时做好呼吸机等重症救治资源储备,确保全市医疗物资和防疫物资不低于3个月用量,并能在全市范围统一调度使用。

“还要确保医护人员安全保障和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在曹文洁看来,为防止第二波疫情出现医疗挤兑,需要政府多管齐下解决医疗资源紧张问题。要充分保护医护人员,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征调的退休人员,保证合理的上班和休息时间,给予一切需要的防护装备、用药和有症状后的恢复期。要引导市民用最简单的方式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去医院,以减少轻症患者就医,减少对医疗资源的挤兑及不必要的传播。要引导市民合理准备药物和其他防疫用品(如抗原测试剂),甚至严格要求有些用品在一定用量以下购买储备,在保证药物价格合理上扬区间的同时,严厉打击哄抬防疫药物、设备的行为。

强化社会心理健康

疫情期间民众的心理健康也备受关注。市人大代表朱晨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因为疫情隔离在家,沉迷游戏,生物节律颠倒,等到疫情结束,他们变得情绪低落、害怕见人、不愿意出门,无法正常回到学校上课。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只有20%,离30%的目标还有差距,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仍在快速上升。其中,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尤其需要警惕。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为此朱晨建议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包含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态培育、共同体认同建构三个模块)的建设,目标是“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针对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存在的基本定位不清晰、体系建设不健全、学科基础不扎实、人才培养不到位等问题,从全市试点向全国推广转变,着力将心理健康文化普及和个体心理康健服务从重点人群向全人群转变……经过3年的新冠疫情,当下民众对于心理支持是有需求且迫切的。

朱晨表示可分步实施推进心理健康体系建设,首先将心理健康服务(如公益的心理服务热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面向校园师生、公务员(基层干部)、一线医护、司法干警等特定群体开展,再逐步向全人群推广。“心理健康综合文化服务,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更是针对全人群心理健康。”朱晨强调说。

曹文洁也希望市委市政府主动介入干预,动员社会组织、各方力量全面参与有关重点群体的心理疏导工作。此外,为做好第二波涉疫舆情工作,要建立分级分类、及时有效的舆情处置机制,对于举报者和求救者,应作为最高等级的舆情事件来处置。对于造谣者作为第二等级来处理,从严从重惩处。曹文洁建议加强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化,除了告诫民众不传谣、不信谣,更应该让人民群众觉得政府发布的信息的确是可信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A08后疫情时代 如何建设健康中国 2023-02-15 2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