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一新
我在年轻时,偶尔有感而发也作点小诗,而后由于工作繁杂,又因自由体新诗不是我的至爱,对仗的旧体诗又畏它押韵、平仄过严,诗兴也就慢慢地蒸发了,换来的是余暇时读读诗,读到好诗品其况味,滋养性情。
近来新冠病毒感染大流行闲不出户,整理整理书架,随手翻到几本巳泛黄的诗书,里面都有我曾经捧读时留下的片言摘语和用笔勾勒的红绿线条。见之,兴致使然,便写此拙文。
读古诗必首选唐诗,唐诗的醉人之处当属珠玑字后的意蕴。诗里有景,那草丛鸟鸣、宫墙红瓦,那风烟雨影、远山近水,看似凡常景物,亦成笔底缤纷之万象;诗里有画,那牧童杏花、寒山寺院、红枫渔火,那栏栅轻舟、阳关故人、古道西风,品之苍润绝秀,读之胸起风云。唐诗笔下奇思妙想,闪烁青碧绿赭之色彩,呈现黄橙靛蓝之光芒,或又有黄钟大吕之音、心迹之韵,更齐聚人生命运之况味。比如赏李贺诗,当知真遭遇,为官受尽排挤,一生贫困,直至27岁英年病逝,苦难成就了他的浓艳绮丽诗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而从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文中,可见他遭贬远郡却顽强于一世的精神。杜牧的“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在这些佛寺楼台背后,又是怎样的心境和情结呢?观唐诗言志激扬者众多,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居易“依依袅袅复青春,勾引春风无限情”;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林林总总,多有凌云之气,长虹之息,这既是生命的飞动,又是灵魂的翔舞。
读近现代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作大多内涵丰富而深沉,描绘形象而生动,能引领沿着历史的轨迹,一瞥往日的沧桑风景,有沉重也有温馨,有向往也有期待。举二首我很喜欢的短诗。一首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诗人从一个假设开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给出的这个抒情主体的限制,使得可能泛滥的情感语言得以限制,从而转入一种无语而有情的深刻。这只鸟歌唱的对象是“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当时抗战已经开始一年多,中华的大片土地都浸满了日寇铁蹄下的血泪,抗日的烽火已经燃遍了这古老的山河大地。所以诗人用“悲愤”和“激怒”的河流和风来承载人民的内心情感。在这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鸟儿对这片土地的歌唱也包含着对胜利的期望,于是诗人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另一首是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中的那桥那夜那风景那梦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诗人似乎在讲生活、生活的状况,讲心灵、心灵的慰藉。桥是风景,是自然纯真的美,而这美又是人们眼中的世界。夜是人心灵的归宿,又是生活的阴暗面。人们的阴影、人们的愁楚会积压在夜里,人们要从深沉的暗夜中摆脱出来,寻找美好的生活。所以人们需要风景需要梦。全诗隐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内在韵味:人生处处存在“相对状态”,作为个体的人,自然是独立的,互不相干;但作为群体的人,自然又是互相依存影响的。
读诗养性,显然难以千字概之,千言而叙之。我的感悟是,读诗,其实是一种审美的活动,读好诗能领略美,能体验人生,能感知时代,能涤荡灵魂,娱情娱心,何其乐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