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汽车消费猫腻多、网络购物新老问题交织、在线会员服务乱象频现……2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报告,指出一些维权“老大难”问题让消费者很苦恼。(2月17日《工人日报》)
一些消费维权问题的确是“老大难”,相关案例可谓是年年曝光、年年处理,却年年出现。正如一业内人士所说,消费维权的难,以前更多是“消费者找不到有形的门,不知道去哪里投诉”的单一难,现在则是“信息不对称‘举证难’”“自掏检验费用‘鉴定难’”“赔偿机制不完善‘索赔难’、等错综复杂的难。比如汽车消费维权,常因交易透明度低,以及消费者没能力掌握涉及汽车的技术信息,证明缺陷是汽车自身的故障,存在举证难等问题,极端维权方式仍在不断上演。
消费维权“老大难”不该“一直难”。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而消费维权难、难维权,不只是让消费者很苦恼,不同程度地损害消费权益,还会影响到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也就是会拖消费“后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搬掉维权难等“拦路虎”,只有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消费安全、后顾无忧,消费意愿和潜力才会充分释放。
因此,各地各级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模式,锻造监管合力,着力破解消费维权“老大难”问题,破除影响消费信心恢复的障碍和堵点,织密织牢消费者安全保护网,提振消费信心。别让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从供给到需求卡在消费“最后一公里”。畅通举报渠道,支持媒体调查,凡被消费者举报或媒体曝光并被坐实的问题产品和企业,都要彻底“清算”,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面对商家和企业自然维权艰难,相关部门做好常态监管和严肃处罚,才是为消费者撑腰,保障消费者权益。
有关部门还要制订、修改、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法律法规,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商家和企业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早有专家指出,新时代的消费情况变化快,政策措施、法律法规要经常迭代升级,以免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低,造成违法成本低,达不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新消费时代也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消费维权等难题便不会长期无解。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