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主办“ChatGPT对法律人工智能研发和立法的影响”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Chat-GPT对法律人工智能研发和立法的影响进行了相对充分的讨论,探索了人工智能与法学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务协同融合的研究范式。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跨领域知识驱动的法治调研智能感知及辅助决策技术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会会长张守文结合推进项目研究的经验体会,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法律命题。例如,ChatGPT在立法乃至整体法治体系各环节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能否解决专业性、政策性较强的立法问题,在可控、可解释性方面的表现如何,在面向未来的社会关系调整方面能否有预见性或者前瞻性等。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强调,ChatGPT同时兼有优势和短板,因此需要从功能定位角度深入考察Chat-GPT的应用前景,冷静思考ChatGPT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例如,如何借助这一技术解决法律领域难题,如何借助它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专家的经验、知识发挥出来等。
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研究员郭宗明指出,ChatGPT是一个伟大的技术进步,应该积极拥抱、乐观看待。同时,结合ChatGPT在司法领域的具体应用,郭宗明研究员认为,ChatGPT具有缺乏严谨、在司法领域的可解释性和权威性不足、人工干预较多等缺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丁晓东强调了法学关注ChatGPT的现实必要性,从数据、网络的互联互通、可替代性等方面谈了ChatGPT产生的土壤及其对法学研究产生的冲击,介绍了西方学术界对人工智能创新的观点分歧和研究范式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冯玉军对“法律+ChatGPT”面对的诸多难题做了简要说明:本体论上如何理解法律的国家性、规范性、文化性差异;认识论上如何消弭法律制度选择和政策取向的不同;方法论上是否要摆脱工具主义和技术物化的传统;价值论上如何处理ChatGPT的立场、观点、偏好决定于操作者及语料输入的本源性问题。他表示应深化我国人工智能相关法治问题研究,条件一旦成熟就尽早立法,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朱非 整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