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篇】
冬季的衡山路上,“百代小楼”掩映在梧桐枝干交错的光影中,一块印刻着“《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字样的石碑伫立在楼前,让漫步于此的游人与它在不经意间邂逅……
以红色基因,激发市域社会治理的“内动力”;以见义勇为,凝聚市域社会治理的正能量。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启动以来,徐汇区精心绘制德治教化地图,在全区汇集了近30个德治品牌项目,形成了一幅“法治”“德治”与“善治”相辅相成的市域治理新蓝图。
红色文旅走出“初心在徐汇”
去年10月,一场由徐汇区文旅局和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主办的“百年传承千里江山”徐汇区慎成里沉浸式城市考古主题活动在上海掀起热潮。
活动现场,参与者们一走进慎成里的弄堂口,就被卷入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共江苏省委旧址、新四军驻上海办事处、钱壮飞旧居……在对这些红色地标走街串巷进行寻访,继而根据剧情完成传递情报任务的过程中,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没有硝烟却又危机四伏的隐蔽斗争战线得以真实还原。而这样一场活动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100万,在微博话题阅读量超1500万。
“徐汇区红色资源丰富,全区拥有2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可移动革命文物318件(套),如何让这些红色资源‘活’起来,发挥红色教育的意义,依托这些资源唤醒时代新人的红色初心,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培养社会主义担当的精神,一直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徐汇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这两年徐汇区不断在探索形式多样的红色文旅。“利用‘沉浸式城市考古’这样一种文旅互动新模式解锁红色教育的新方式,将红色课堂搬至街头巷尾,这是我们首次尝试,确实也得到了很好的反馈。”
《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楼修缮后的“重生”,同样也是徐汇文旅在对红色文化供给优化的一次尝试。记者从采访中获悉,如今的小楼已然成为徐汇区的一大红色阵地,在这里相继举办了《心弦》、“心中的红旗”《红旗颂》等特展,累计接待游客逾6万人次。以百代小楼为坐标,徐汇区文旅局还串联起了其周边的一些红色地标,设计了城市徒步红色精品线路。
而在红色教育途径的拓展过程中,为引领青少年赓续红色血脉,徐汇区文旅局还和龙华烈士陵园在去年合作开展了“龙华英烈精神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吸引全区26个学校和街道镇参与,覆盖人数近万人。
“红色文化是徐汇的一张名片,在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大力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用红色基因滋养人、塑造人,最终的目的是筑牢德治长治思想根基。”徐汇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从见义勇为中激发“榜样的力量”
24年前,徐汇区吴中路街头发生惊险一幕,一名携带29万元现金的女士遭遇歹徒袭击,现金悉数被抢……正在上海打工的陈德金途经现场,挺身而出,赤手空拳与多名歹徒展开搏斗,但因寡不敌众,陈德金身中数刀,虽抢救及时,但还是落下终身残疾。陈德金先后被上海市、常州市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感怀于英雄大无畏的精神,也为切实加强见义勇为先进奖励、保护和抚恤工作,此后的20余年里,徐汇区委政法委形成了一个“老传统”:每年都会由领导带队专赴江苏溧阳慰问陈德金同志,送上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保障和体恤。
陈德金是徐汇区见义勇为群体的一个缩影。从1990年到2020年,徐汇区涌现出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人员3名、上海市级99名、徐汇区级166名。
“我们决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上海市汇安见义勇为基金会秘书长高勤德坦言,这也正是基金会在成立伊始的初心:维护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为见义勇为人员办实事办好事。
“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个人的善举可能从申报的门槛上来说还达不到见义勇为的行为,但他在一刹那之间的举动确实是值得肯定的,是崇德向善的,像这一类我们也应当予以奖励。”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基金会通过修改《徐汇区见义勇为行为申报确认及先进举荐评定办法》《徐汇区褒奖抚慰及综合保障办法》,新增加了“徐汇区平安建设好公民”表彰奖励项目,将汇安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工作触角延伸至平安建设范围,在两年间共有23人荣获徐汇区平安建设好公民。
尤其在上海疫情背景下,像徐房集团、西岸开发集团、枫林集团等一批参与消杀、组建方舱、承担转运任务的平安建设志愿者群体陆续涌现,成为“大上海保卫战”中最坚实的力量。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基金会理事长席俊文体会到,社会有了正气,人民才会有幸福,国家才会有生机。“见义勇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德治作用,以榜样为示范和引领,让见义勇为人人敢为、人人愿为,让见义勇为成为社会风尚。”
30个点位勾勒德治教化项目地图
不仅仅是见义勇为树立的榜样力量,也不仅仅是红色文旅所传递的初心与信仰,在徐汇区绘制的德治教化项目地图上,促进邻里互助的“漕河泾街道馨空间”、推广关爱服务的“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提升美育修养的“湖南街道‘梧桐汇艺’美育联盟”等30个点位星罗棋布,勾勒出一幅市域社会治理的徐汇版图。
“我们看到,在像‘乐山治理’等片区更新和基层平安建设的过程中,德治正带动城区治理软实力和环境品质的蝶变提升。”
让徐汇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华感触颇深的是,越来越多的社区干部正巧用“德治”化解矛盾,鼓励老党员、社区贤达等参与社区治理,推进“家门口”的信访解纷体系,让居民群众遇到问题能在“家门口”找得到人、解得了困、消得了气,激发出居民群众建设美好社区的向善合力,最终凝聚成以德辅治强大动能,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德治教化’是市域社会治理中的‘软手段’,而法治对德治具有积极的‘硬保障’作用。”张华表示,对于政法队伍而言,未来还要严厉打击违法败德突出问题,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整治侵害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向全社会发出道德底线不可触碰的强烈信号。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