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2023年1月8日起,我国正式对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2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在经历了短暂的疫情“过峰”后,社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地区间交流逐渐通畅。“目前多数民众仍具有较高的免疫水平,短期内不需要担心新冠疫情重现。然而结合国内外传染病形势,有一些新情况还是需要引起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中医药大学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建议在“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下,以提增效率为核心目标,优化传染病防控措施,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新冠病毒的演化仍在持续
吴焕淦指出,疫情发生三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社会各界尽最大努力将高致病性、高破坏性的毒株防范于国门之外,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但是对于其它传染病防控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实施“乙类乙管”以来,新冠病毒的演化仍在持续,新毒株仍在国际上引起感染高峰。而其他传染病源流行可能加剧,目前也观察到合并感染病例。与此同时,相关疫苗的开发、接种进度有所降低。
尽管目前全球疫情逐渐减轻,各国逐步撤销防控政策,新毒株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
“据报道,截至今年2月26日,海关已检出包括XBB1.9在内的多种新冠病毒变异株。与此同时,猴痘等新型传染病也在国际范围内呈播散趋势。”吴焕淦表示,经历三年疫情后,社会各界对于防疫普遍较为疲惫,大规模防范工作难以持续。然而目前对于疫情风险的意识还不能立即“松懈”。
其他传染病缺口依然存在
他表示,疫苗仍是预防各类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武器。在三年防疫中,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总量累计超34亿剂次,为民众筑起了“免疫长城”。各个路线的疫苗效力大致相似,共同抵挡了新冠病毒流行。然而除新冠外,其他传染病的免疫缺口依然大规模存在,重点人群防控力度也有缺失。
此外,目前多种传染病存在交替流行和共同致病的趋势,目前缺乏针对性的联合免疫方案,单剂联合免疫疫苗研发较缓慢,新趋势下缺乏有效的疫苗武器。
基层卫生环境有待加强治理
此外,吴焕淦还认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在新时代建设健康中国,需要全民自下而上共同参与。
抵抗传染病,除了积极预防以外,也需要去除各类高风险因素。“例如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垃圾长时间堆放、‘四害’滋生等。”吴焕淦指出,城市人群生活不良习惯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在传染病环境下容易诱发心肌炎等疾病。
建议>>>
●保持防疫风险意识,密切跟进国际国内传染病流行趋势
他建议在海关、疾控等重点部门维持发热疾病传报,坚持体温检测,联防巡查工作;持续向国际上各类传染病流行地区派驻工作组,以起到支援、监测等作用;支持呼吸道传染病周期性流行的研究,预判未来传染病流行趋势。
●继续重视疫苗接种工作,促进新型联合免疫疫苗科研攻关
吴焕淦建议在重视高风险人群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的基础上,逐步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前,宣传部署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多类型疫苗;推进疫苗接种乡村巡诊,“查漏堵缺”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疫苗接种率;加强传染病疫苗的医保支付保障工作;支持攻关研发具有多种呼吸道疾病联合免疫能力的长效性新型疫苗品种。
●深入推进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健康中国的共同意识
他还建议持续推广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倡导健康文化;结合传染病防控背景,形成新口号新时尚;通过基层党建引领,广泛发动群众投身周边环境治理;打造样板村、镇、城,将爱卫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多层次提高爱国卫生运动的社会感知力,打造健康中国的社会共同意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