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3·15特刊;记者观察

未成年人私自游戏充值 能退费吗?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网游行业进一步规范账号管理完善退款机制

本文字数:2305

资料照片

□法治报记者  季张颖

孩子在网络平台上跳过未成年人注册门槛购买账号,沉迷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背着家长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元往账号里充值。待家长察觉,向手机平台或游戏公司申请退款时,却遭遇各种麻烦。

这样的现象,在疫情背景下以网课代替线下教学的特殊时期更为普遍。记者获悉,2021年以来,仅徐汇区人民法院受理的此类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件就有近40起。

在网络游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到底能不能退?监护人在此过程中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正值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徐汇法院民事审判两位法官,希望能够从审判实践的专业视角,为此类消费纠纷作出社会指引。

女孩三个月充值近万元

小玲是个初中女孩,在她3岁时,父母就因性格不合离婚了。看着年幼的小玲无所依靠,于心不忍的爷爷陈老伯将孙女接到自己和老伴身边抚养。此后近十年时间,小玲一直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老两口收入一般,身体也不好,却仍旧省吃俭用,用仅有的退休工资悉心抚养小玲。

去年,因疫情原因,小玲所在的学校教学转为居家网课模式,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小玲更多地接触到网络游戏,并沉迷其中。

“因为上网课、学校缴费等实际需要,小玲爸爸就将小玲的平板电脑和我的手机还有银行卡做了捆绑,但我对智能手机是一窍不通的,平日里也只会用手机买买菜。”陈老伯称,自己一直对小玲在网上给游戏充值一无所知,直到去年5月初,自己收到了银行的月账单,才发现竟然莫名其妙花掉了那么多钱。

据陈老伯统计,从去年3月底至6月初,小玲先后50余次为多款游戏充值了近1万元,这样不仅造成了小玲学习成绩急速下降,也让本就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

“当时正值上海封控,在发现交易异常情况后,我也试图阻止孙女继续向苹果手机应用商城充值,但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实在也没有能力去操作智能产品,所以钱就一直还在花出去,直到解封后,小玲爸爸才来解除了平板电脑和银行卡之间的绑定。”

陈老伯说,封控期间自己几乎每天都会给苹果客服打电话进行投诉,但从未得到妥善处理。陈老伯认为,对于未成年人通过苹果应用商城为游戏充值,苹果上海公司应负责任。为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陈老伯一纸诉状将苹果上海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苹果上海公司退回孙女小玲充值的近万元费用。

退款门槛高  举证过程繁琐

“像小玲这样的案件其实是比较普遍的,尤其在疫情背景下,孩子们因为上网课有了更多接触网络的机会,发案数相较疫情前更为集中。”

上海徐汇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邵益萍此前就办理过一起类似的案件,一名14岁的女孩沉迷于一款热门游戏,用手机多次购买虚拟游戏配套装备,并参与游戏抽奖,意图获取更好的游戏体验。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线上充值金额就高达6万余元,其中最高的单日充值金额多达1万多元。

“家长在知晓后异常震惊,认为这样一笔巨款的充值已经严重超过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危害性与孩子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后家长通过报警明确表示拒绝追认,并将游戏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全额退还游戏充值费用。”

邵益萍告诉记者,一般在此类案件中,家长一方都会认为游戏公司从源头上未落实监管责任,并且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家长单纯认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的民事行为都应属于无效。而到了退款申诉时,往往又会碰到游戏公司要求证明游戏账户是孩子在用、钱是孩子充的这样的举证问题,不少家长认为这是游戏公司横加的退款门槛,这也是此类消费案件易引发投诉、甚至走到诉讼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游戏其实都有年龄限制,未成年人是无法注册的,游戏公司本身也有一套防沉迷制度,但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孩子会通过网络购买成人账号或者直接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由于根据账号无法识别使用主体,所以游戏公司往往就会以‘无法证明游戏是孩子在玩’为由提出抗辩。”

徐汇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范萍告诉记者,在此前办理的一起案件中,为了证明游戏是孩子在玩、钱是孩子充的,法院根据一个个充值的时间节点,再比对孩子上学的作息时间逐一分析,才发现相关证据,过程非常繁琐。

建议

账号管理与退款机制应予完善

近年来,未成年人遭遇误充值退款难的相关投诉量明显上升。记者从市消保委获悉,早在2020年,最高院也曾出台过一份《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其中提出,对于未成年人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相符的网络游戏付费行为,支持监护人请求网游企业返还相关款项。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推动网游行业进一步规范、诚信、健康发展,市消保委要求网络游戏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前端管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账号的实名注册、控制时段时长、规范游戏付费服务等要求;另一方面要强化内容审核,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未成年消费者的保护制度和体系。此外,企业要依照最高院的相关指导意见和案例指引,建立起涉未成年人的退款机制,提升退费纠纷处置效率。

“从法律层面来看,支持游戏公司退费多少,并非‘一刀切’,还需要综合考量未成年人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家庭情况以及家长在其中的监管责任等具体情况。因为在此类事件中,家长作为监护人一般是有所失职的,对于支付密码的保管不善、以及对于孩子的管教疏忽,也负有一定责任。”范萍法官表示,希望在此过程中,企业还是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尽量简化退费流程,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形成合力,促进网络游戏产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范萍也建议,作为家长,要守好“第一道关口”,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监管,比如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家长可以制定一个家庭规则,避免过度娱乐或非理性消费,守护孩子健康成长,从源头上杜绝此类消费纠纷的发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3·15特刊;记者观察 A08未成年人私自游戏充值 能退费吗? 2023-03-14 2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