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举办的“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主题活动上,发布了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消费环境越来越好,近八成受访者对未来一年经济发展状况有信心,消费环境将变得更好,公众信心总体乐观。(3月16日《北京青年报》)
面对侵权行为,选择“默默忍受”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意味着敢于较真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变化,释放出积极的消费维权信号。
以往,有不少消费者遭遇消费纠纷或侵权行为后,因嫌麻烦、嫌费事、维权程序繁琐、维权周期长、举证难、维权标的额不大或个人维权意愿不强等原因忍气吞声,放弃维权或浅尝辄止,没有充分使用维权武器与经营者博弈到底,不仅吃了“哑巴亏”,默认了权益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经营者的侵权侥幸心理。近年来,消费者选择“默默忍受”的比例持续走低,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消费者的维权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相关地方、部门对消费维权机制和措施的创新、完善、优化,对消费维权责任的强化,支撑了消费维权环境的好转以及消费维权信心的提升。比如,多地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消费纠纷在线调解或云端调解模式,给消费者维权尤其是异地维权提供了方便,化解了消费者的网购维权难题,减轻了消费者的负担。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试点工作,提升了投诉信息的透明度,给消费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能引导消费者提升维权的精准性和成功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消协对消费者投诉举报的处置效率提升,法院也支持了很多消费者的维权诉求,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此外,各地消协积极支持消费者起诉,让很多消费者直接受益,给消费者注入了强心剂。维权环境的持续优化,让维权路径越来越顺畅,维权成本越来越低,维权成功率越来越高,让消费者的维权底气和信心越来越足。
当然,整个市场环境、维权机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距离消费者的维权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各级政府以及市场监管、法院、消协、电商平台等维权责任主体应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的维权教育,提升消费者的维权素养,引导消费者用足用好各种维权武器;应瞄准消费新场景和消费者的多元维权需求进一步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拓展消费维权平台,创优消费维权模式,提升维权机制的运行效率,降低维权门槛和成本,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维权便利,让消费者拥有更好的维权公平感和获得感。
维权环境好了,维权的消费者多了,经营者侵权后大概率会承担责任,并且会得不偿失,就会逐步增强对消费者权益的注意和敬畏意识,规范营销行为,降低侵权风险。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才是一个良性的维权环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