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春
我们是冲着川沙古镇去的。
天气晴好,春光明媚。从停车场出来,已是午后三点,比约定的时间整整晚到了一个小时。正想着要不是路上车堵——一抬眼见到斜对面的“川沙古城墙公园”,不由为之一振,我们就这样迅速地融入了古镇。
公园不大,拾级而上,片刻登上城墙。城墙上有一座岳碑亭,亭内竖着一块高165厘米、宽82厘米的石碑,上面拓刻着岳飞勉励友人振作抗敌的一首七绝。与岳碑亭遥遥相对的是飞檐翘角的魁星阁。魁星阁旁有个炮台,炮台上静静地卧着一门铁炮。炮台的右边有两棵相依相偎“缠绕”在一起的百年丝棉木。铁炮、古木,这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定格良久……古城墙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由川沙太学士乔镗等提议为抵御倭寇入侵建造。其时所修建为川沙堡城,城墙周长约2000米、高9米、墙基阔10米,筑12座炮台,砌372垛堞。四门均修城楼,外修4座吊桥,并开挖了一条36米宽、5米深的护城河。
川沙古城墙现尚存60余米,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好的较完整的古城墙之一。
古镇景点相对集中,离“川沙古城墙公园”不远,是“内史第”——黄炎培故居、宋氏家族居住纪念地。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进“内史第”得网上预约,这倒是没有想到的。“内史第”是我们计划中游览的一个地方,兴致勃勃地来到了门口竟不能入内,心里顿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当地的朋友孙老师也没有料到,说:我来试试。在他的努力沟通下,工作人员看看游客也不是太多,同意了我们一一登记入内参观。
“内史第”旧称沈家大院,是金石学家、书画鉴赏家沈树镛祖上所建。1903年,教育家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在“内史第”开办浦东第一所女校,并以黄炎培堂嫂陆开群之名命名为“开群女学”,创风气之先。
“内史第”坐北朝南,为三进两庭院、两厢式二层砖木结构的民宅,门楼是典型的晚清建筑设计风格。宅院富有清代江南民居特色,雕刻装饰尤为突出——“凤戏牡丹”“状元游街”等砖雕和长窗、柱梁上的木雕非常精致。出了“内史第”,也仅是几步之遥,是一座公路桥,站在桥上看向马路南面,蔚为壮观的“鹤鸣楼”映入眼帘。那里应该是川沙公园,孙老师点头,介绍道:川沙公园有三大楼、八大景区,三十多个景点。三大楼即:鹤鸣楼、德园楼、园外楼。鹤鸣楼是主要景观。桥下有长廊相连,通向公园,自然也通向鹤鸣楼,便有些跃跃欲试。可惜时间不允许,已近夕阳西下时分——只得随着孙老师顺着河边向北而去——逛老街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了。
川沙老街由东市街、西市街、南市街、中市街和北市街组成,可谓东西南北中,一个不落。走在青石板和砖块铺就的老街上,浓浓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老街一条条不长,却是应有尽有,不时有茶楼、古董商店、民间收藏铺、农家民品馆等进入视线……两侧的建筑也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一边是留着半个多世纪前岁月印记的“国营工农饭店”“稻香食品商店”,另一边则是以二层居多的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式传统老建筑。老房屋一间间高低错落,有些是前店后坊,中间客堂,楼上卧房,典型的江南风格。许多店面的排门板、木架,依稀历经了岁月的洗礼,斑驳陆离,破旧不堪。
一切似乎顺其自然,沧海桑田,风貌依然,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