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事后“起底”不如事前“吹哨”

本文字数:1037

□李向伟

前些时,一名受贿过亿的副部级“老虎”张新起出庭受审。司法机构查明,从2006年到2021年,张新起“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55亿元。”(见2022年7月14日《中国青年报》头条号)

从2006年起到2021年被查前,张新起历任山东省潍坊市、青岛市的主要负责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可谓“走到哪腐到哪”,边升边腐,贪腐的时间跨度竟然长达15年。贪腐官员大多善于伪装,有的还善于表演,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也就是所谓的“双面人”,的确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既然是表演,就不会总是滴水不漏,他们的贪腐行为也不会完全无迹可寻。

张新起落马后,有媒体起底了这样一件事情:2012年,在青岛市举行的一场国际体育赛事上,张新起与某位领导一起入场为运动员颁奖。当主持人介绍那位领导时,现场掌声一片。然而当主持人介绍到张新起时,现场却发出一片嘘声,现场情景颇为尴尬。

“嘘声”事件发生在2012年,比张新起落马差不多早了十年。说明至少在十年前,当地群众已经发现了张新起不是一个好官,或者说,张新起主政一方的百姓对他是不满意的。假如在那个时候,纪检监察或组织部门充分重视这个情况和“线索”,及时采取措施,或许就可以使张新起在腐化变质的早期得到一定程度的挽救,或者至少也可以提前数年使他受到惩戒,把他的贪腐行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降到最低。

可惜只是“假如”。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现场观众一定不少,现场各类媒体记者也一定不少。但相信不会有媒体报道这种“嘘声”,尽管这也应该属于人民群众发出的“声音”。不知道相关部门是否注意到了这种“声音”,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注意到了,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张新起的贪腐行为在十年前就应该划上句号。

从抽“南京九五至尊”香烟的周九耕,到“表哥”杨达才,再到被前妻坑坏了的罗春风,这几个人无一例外,“风生于地,起于‘嘘声’之末”,都是先被“眼尖”的网友“透过现象看本质”,引起“嘘声”一片,相关部门从群众的“嘘声”中暴露的“狐狸的尾巴”入手,果然就揪出了贪腐的“狐狸”。

外国的一些官员在出席公开活动时,有被扔鸡蛋、扔鞋子的,也有嘘声一片的,经常见诸媒体报道。

我们的媒体能不能也把群众表达心声的“嘘声”报道出来?变事后“起底”为事前“吹哨”,效果岂不是要好得多?纪检监察部门如果把群众的“嘘声”当成警戒哨,甚至当成查处贪官的线索,说不定还能成为反腐的又一利器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事后“起底”不如事前“吹哨” 2023-03-24 2 2023年03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