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青春

“造黄谣”事件频发 造谣者该担何责?

专家:惩戒震慑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字数:4033

资料图片

“当你张嘴说一个女人是‘小姐’的时候,不管她是不是,她都已经是了。”

这是电影《保你平安》中的一句台词,该影片关注到“造黄谣”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就在影片上映的同时,苏州大学、南华大学、重庆大学学生“造黄谣”事件登上热搜榜,引发网民热议。

“造黄谣”事件为何频发?造谣者需承担何种法律责任?“造黄谣”背后的心理动因何在?记者采访了学者、律师、心理学研究者,探讨以上问题。

桃色捏造

3月17日,一篇题为《被挂在黄色网站上的女孩们》的文章在网络热传,引发大量关注。

作者张女士(化名)在文中称,2022年5月12日,经朋友提醒,她发现自己和另外两名女生的照片被发布到色情网站上,照片配文不堪入目。“在看到帖子的当晚,我整个人大脑空白,愤怒和恶心席卷了我。”张女士说。她立即向所在地济南历城区洪家楼派出所报警,警方介入调查。与此同时,张女士持续关注发帖人的发帖情况,试图找到隐匿在朋友圈、窥视自己的“好友”。

随后几个月,张女士关注到发帖人共发布了11篇帖子,其中的意淫对象除了她本人,还包括发帖人的高中学妹、大学同学等人。张女士同其他受害者一起,通过对比好友列表等方式反向追查,最终锁定了发帖人为自己的同学、苏州大学学生赵某峰。

张女士既惊又怒:“在此之前,我从来不敢怀疑他……在我眼里,他正直优秀,一直是班长……在我看来,他没有任何动机去做这么肮脏的事情。”

2023年1月5日,在共同好友的帮助下,张女士见到了赵某峰。15分钟的交谈里,赵某峰承认了自己的行为,但并未道歉,他更在意张女士会否将事情公之于众。在张女士公布的录音中,赵某峰称:“你不要在网上发这个,这个也算我的个人权益。说白了我这个人本来就有点心理变态,我也不遮遮掩掩了。”

3月9日,张女士接到警方电话,赵某峰犯传播淫秽物品罪被判定拘留十天,定于本年度暑期期间执行。

苏州大学于3月19日凌晨通报称,经调查核实,赵某峰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

3月18日,张女士再次发文称,自己本想通过讲述提醒他人保护自己,但舆论发展到自己未曾设想到的热度,因为一些考量,她最终决定不向法院提起自诉。

并非孤例

张女士在其发布的文章中提到一个细节,赵某峰发布的某篇帖子浏览量达上万次,评论区的男性将自己的女友、朋友圈女性朋友,甚至是婴儿照片发出来,请求发帖人P图以进行羞辱和意淫。

事实上,“苏大男生造女同学黄谣”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发现,意淫、编排身边女性朋友的“造黄谣”事件在各地频发。

3月18日,在苏州大学通报赵某峰事件的同时,有网友在微博反映重庆大学一男生偷拍同教室上课的女同学,在校园群内与其他男生进行含有侮辱、色情意味的讨论。3月21日,南华大学一学生何某因PS女同学色情图片传播牟利,被开除学籍,随后被取消保研至中科大的资格。

更早一些,2022年5月,有网友通过微博求助,称郑州轻工业大学学生闻某盗取女生的照片,恶意混合色情图片,对20余名女生进行侮辱、诽谤。当事女生甚至怀疑,其中可能有违法涉黄交易。其后,当地警方介入。

除熟人造谣之外,女性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个人照片也会被陌生人用以制造谣言。2020年7月,杭州谷女士在下楼取快递时被郎某偷拍并造谣“出轨快递小哥”;2021年11月,一名女生与爷爷的合照被博主吴某飞造谣成“老夫少妻”……

法律代价

“造黄谣”行为需要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受害者应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造黄谣”主要涉及以下法律问题:在刑事层面上,传播编排淫秽、侮辱信息,涉嫌诽谤罪、侮辱罪,若有大量传播并牟利的,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在行政层面,该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等;在民事层面,主要是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朱巍称,在具体案例中,公安机关会视造谣者的主观恶性、悔过程度、社会危害度等,综合考虑是否构成刑事犯罪,一旦构成,公安机关会立案侦查并移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不过,若造谣者的行为构成的是侮辱罪或诽谤罪,则需要受害者提起自诉。“社会影响较为恶劣的,自诉转公诉也有可能,如2020年的杭州谷女士被造谣出轨快递员一案就是这种情况。”朱巍说。

北京隆安(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伟杰表示,受害者若发现自己被“造黄谣”,要在第一时间报警求助,随后可通过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陈伟杰强调,发现被造谣,应注意及时保存证据,可通过截屏、下载等方式保留相关图片、视频以作维权使用。

“造黄谣”事件为何频发?朱巍认为,造谣者多会在境外平台进行传播,存在一些“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在陈伟杰看来,造谣频发或许也与犯罪成本较低有关,在实践操作中,若造谣者未造成恶劣后果,公安机关的处罚不会太重。陈伟杰说,为震慑打击造谣传谣行为,“可能需要加强执法,同时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此外,“造黄谣”背后很可能还存在一个网络色情产业链,要最大限度遏制“造黄谣”传播牟利的空间,就必须对这条黑灰产业链重拳出击。

心理危机

在近日引发热议的几起“造黄谣”事件中,造谣者不乏高校在校生。大学生为何会成为“键盘作恶”的匿名加害者?被谣言伤害的女生们又该如何走出心理阴影?

针对以上问题,记者联系采访了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

袁杰表示,“造黄谣”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于当事女生在性层面、心理层面的伤害行为。在近期的几起案例中,作为施害者的男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扭曲,进而产生对周围人的伤害,如苏州大学赵某峰就亲口承认自己“有点心理变态”。

袁杰认为,“造黄谣”事件属于极端个案,不过依然反映出目前教育体系中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我们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过于看重硬性的能力,对于相对软性的人格健全度、心理健康程度等指标是缺乏足够关注的。”

受害者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袁杰称,现今网络信息的传播非常迅速,被造谣的女生会面临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此同时,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非常重要。此外,受害者要拿起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若一味地逃避或躲闪,反而会对后续的心理恢复造成障碍。

“两性相关的、负面的新闻更容易传播,我们不能将极端的案例上升到男女群体的对立。”袁杰同时表示,女性朋友也不必因为网络上的一些极端案例而产生“恐男”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与真实的个体接触、产生真诚的沟通交流,才能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或亲密关系。

(王隽杰/羊城晚报)

相关评论>>>

大学生造黄谣被严厉处分

不纵容是最好的警示

近日,继南华大学“造黄谣”者何某某被本校开除后,中科大也宣布取消其推免生录取资格。此前,有网友发布消息称,这个学生盗用女生朋友圈照片,并将其加工成不雅图片,发到网上牟利。报警后,男生被警方带走调查,受到行政处罚。而就在前不久,苏州大学学生赵某峰也因恶意改图、造黄谣侮辱女性被开除学籍、受到行政处罚。这些造谣者为自己的卑劣行为付出了代价,符合公众对正义的期盼。

造谣者伤人于无形,而“造黄谣”者更甚。梳理近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难总结出女性遭遇“黄谣”时的普遍困境。首先,此类造谣中伤防不胜防,不管是朋友圈里的照片,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还是造谣者对自己基本情况的了解,都可能成为对方肆意“创作”的素材。捏造桃色聊天内容,盗用照片制作不堪入目的合成图,把编造出来的情节说成真的……现实中,“黄谣”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传播蔓延。

面对各种子虚乌有的编排,受害者往往百口莫辩,难以自证清白。很多时候,她们都不知道谁才是隐身暗处的造谣者,更没有与造谣者当面对质的机会。可是,她们却要为此付出“社会性死亡”的沉重代价。回顾“黄谣”引发的悲剧,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它对受害者人格尊严造成的伤害。受害者的压抑、痛苦和绝望,更令人无比同情。

细数“造黄谣”者做过的恶,桩桩件件都令人愤怒。网上毫无根据、却又铺天盖地的诋毁,一步步击溃粉发女孩郑灵华的心理防线,最终使其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选择轻生;只是下楼取个快递就被造谣“出轨快递员”的吴女士本是受害者,却仍要付出被公司劝退、事业停滞搁浅的代价。相比于这些被公开报道的事件,还有更多受害者选择隐忍,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窒息感,现实生活中,谁都知道他人的指指点点和有意无意地避而远之,对一个“社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越是把观察的镜头拉近,我们越能看到谣言对人的伤害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进而体会到坚决抵制、打击“黄谣”的必要性。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对“黄谣”危害性轻描淡写的说法。比如,有造谣者拿“开玩笑”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动机,转发谣言者也会用轻飘飘的“吃个瓜而已”逃脱责任,有人对受害者勇敢维权的行为不以为意,还劝其“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必反应过度”。此前甚至有个别学校出于各种考虑,对“造黄谣”事件选择“大事化小”。

哪怕是对南华大学何某某这种“造黄谣”情节极其严重的人,也有人质疑:开除学籍、取消推免资格、给予行政处罚,这样的处理是不是太重了?这些轻描淡写的看法,要么是出于对“黄谣”危害性的无知,要么是对受害者困境的选择性忽视。事实上,只要看到“黄谣”如何让人陷入抑郁,走向生活的绝境,只要认同人格不容侮辱、隐私不可侵犯的共识,就不会觉得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是小题大做。对于“黄谣”,任何轻忽都会造成纵容,都会给他人带来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不管是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解决“黄谣”受害者举证难、维权难的问题,更高效地揪出幕后操作者,还是高校以“黄谣”事件为契机展开性别教育,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一现象背后的性别偏见,科普受害者维权的有效方式,抑或是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审慎态度,拒绝炮制、传播流言蜚语,都有助于打击此类现象。只有正视“黄谣”的危害,基于对他人的尊重传递正确的观念,才能传递善意,让社会秩序变得更加公正理想。

(任冠青/中国青年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青春 B07“造黄谣”事件频发 造谣者该担何责? 2023-03-28 2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