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君
中国消费者协会、共青团中央消费警示:我们提醒广大青年学生消费者们,理性考虑超前消费,审慎选择贷款机构,避免陷入不良“校园贷”陷阱。(3月30日中国新闻网)
众所周知,校园贷有很多危害。不法分子将目标对准高校,利用高校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较差,防范心理弱的劣势,进行短期、小额的贷款活动,从表面上看这种借贷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不法分子获得的利率是银行的20到30倍。
此外,校园贷款会导致借款学生滋生恶习。高校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若学生具有攀比心理,且平时就有恶习,那么父母提供的费用肯定不足以满足其需求。因此,一些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并引发赌博、酗酒等不良恶习,严重的可能因无法还款而逃课、辍学。若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放贷人会采用各种手段向学生讨债。一些放贷人进行放贷时会要求提供一定价值的物品进行抵押,而且要收取学生的学生证、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个人信息十分了解,一旦学生不能按时还贷,放贷人可能会采取恐吓、殴打、威胁学生甚至其父母的手段进行暴力讨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园秩序造成重大危害。此外,还有更为恶劣的“裸贷”,并由此滋生灰色产业链,对当事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有些不法放贷人还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诈骗学生的抵押物、保证金,或利用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诈骗、骗领信用卡等。特别是一些非网贷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借贷业务,突破了校园贷的范畴和底线,一些地方“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合法权益带来严重损害,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校园贷的发展涉及贷款平台、监管当局、学生等多方主体,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就形成了校园贷生态,一个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校园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打造良性互动的校园贷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
假如大学生都能严格按消费警示的“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找正规银行机构贷款”去操作,就能远离不良“校园贷”,实则自我保护。中消协、共青团中央呼吁的“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对不良‘校园贷’的关注,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共治的格局,完善行业准入、运营监管体系,明确行业准入门槛,健全行业风险防控机制,排查整顿违规机构,针对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真实透明、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努力营造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的校园文化环境,倡导大学生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追求文明、高尚的精神生活,摒弃落后、低俗的物质攀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上。”也颇具积极的现实针对性,各方和大学生均可借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