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艳阳
最近不少同学和朋友都在讨论买房的话题,他们很多都是有家室或者即将有家室的人,买房这事俨然成了一道推迟很多年,但终究还是要面对的人生大题。毕业以后,同学们星散各处,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实现夙愿的成本,他们在群里火热地讨论着,观察别人,计算自己。我一个无忧无虑的“单身狗”,乐得看个热闹。
在大城市漂泊的羡慕回了老家的,房价低又有家人帮忙,而回了家的同样也羡慕大城市的繁华和高工资——反正他们是这么默认的。我说那你们互换一下吧,这时候却又不行了,“去北京我肯定买不起房”“回家我怕找不到工作”,并且还骂我“难道不懂家属没法一起走的道理吗?”我当然懂,只是看热闹不嫌事大而已。一个人就这么像被顽童折断插进土里的柳条,为了活命终于要把根扎进这片不情不愿的土地里了。
当然,看热闹不免要被风暴殃及。有人问我的近况和打算,并发出对上海房价的感叹。我自己都还没来得及感叹呢。实际上,我并不打算感叹,并且认为他们来了这里以后就会像我一样,发现及时行乐才更现实。当然必须承认,我还是很想有自己的屋子的,因为我一直想养几只猫猫狗狗,如果是寄人篱下,这个愿望肯定实现不了。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一阵骚动,我们买房是为了人,你居然为猫和狗?
为猫和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下班后被猫猫狗狗围绕的世界难道不是很幸福吗?如果要用自己的选择去对抗生活的摆布,那任何决定都没什么可指责的。同学中也有这样的人,老家在农村,自己在大城市,房子却买在老家旁边的十八线小城市。夫妻两人因为工作的原因,只能在城市里租房,而老家的父母,因为习惯了农村生活,不愿住到新房里去。于是,辛苦买来的房子,却成了常年无人居住的空房子,一边要为天边的新房还贷,一边要给脚下逼仄的小屋交租。
房子是用来住的吗?当然是,只不过如今,有些房子已经成了一种寄托和盼望,为了放得下自己心心念念的幸福,不得不付出双倍的代价。一件可望难及的奢侈品,到底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得来了,还是被买椟还珠般夺走了,如果现在的经济学家们回答不了或者不想回答这个问题,那就只能让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来回答了。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