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止不休》改编自真实事件,展现二十一世纪初,一位名为韩东的报社实习记者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成长之路。其中一条故事线讲述了韩东试图借助一篇呼吁消除乙肝歧视的新闻报道,来改变约一亿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命运。聚焦记者职业,选择反歧视主题,这两点组合在一起,让影片平添些许话题感。二十年之后的今天,乙肝患者群体印象有哪些改变?歧视现象是否有所缓解?回望那段记忆,又有哪些思考?
《不止不休》
导演:王晶
编剧:黄苇 黄旻旻 陈乘风 李静睿
主演:白客 苗苗 张颂文 宋洋 王奕权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
上映日期:2023-03-24
片长:117分钟
内容简介:
2003年的中国,社会变革激荡,人们野心勃勃。当时互联网尚未席卷一切,纸媒为王。没钱、没学历、没背景的“三无青年”韩东怀揣新闻理想与女友小竹开始了北漂生涯,其间在知名记者黄江的帮助下进入报社实习,在一次案件调查中,韩东发现了背后更大的真相。一边是光明的前途,一边是心中的正义,韩东在两难中选择挺身而出……
影片中,当资深记者黄江第一次见到韩东时,在他的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这段出自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话也映照出影片的故事主线:在乙肝被公众避而不谈、讳莫如深的2003年,实习记者韩东在一次针对乙肝患者体检请“代检”的调查中,逐渐认识到这种观念和规定的不合理性。经过了与“血牛”斗智斗勇和内心的不断挣扎后,他选择走近自己“不朽的事业”——写下报道《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为被歧视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声。
“我希望能够讲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年轻人成长的故事。”电影导演王晶在谈及影片初衷时这样讲道,“2003年,针对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生存困境正是被像韩东这样的媒体记者追踪报道,形成了社会的舆论推力,一定程度上让乙肝群体的一些困境得到改善。”
创作之初,导演王晶在广州与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了多次的见面与交流。在与这些“乙肝战友”的深入对谈中,导演王晶有了极深的感触。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这种联系,导演选择在影片中以“韩东采访乙肝患者”的纪录片镜头进行穿插剪辑,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让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自己与影像之间的联系。
只是,在影像的真实展演之外,关于乙肝歧视的争论依旧“不止不休”。
“在2003年,大家(乙肝病毒感染者)就在论坛中发起了类似电影中这种自救,包括医学专家、媒体记者等都参与到这样一项工作中,做出不少努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续相应国家政策的出台,包括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修改,它的修改意味着乙肝病毒感染者能够获得食品行业的健康证,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另外2010年多部门联合发布了通知,宣布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五项’检查,像电影中所展现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面临的困境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乙肝患者组织益友互助公益负责人成卓如是说。
成卓进一步表示,多个法律法规的修改和订立扭转了社会先前的普遍认知,但像一些偏远的地方仍旧存在一定的歧视,这不仅需要相对应的政策落实,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协力宣传,让公众能够科学了解也是必要的。
“实际上,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只有三种,母婴、血液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等生物接触并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些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歧视。”中国工程院院士、流行病学专家庄辉呼吁,面对乙肝这一疾病,首先一定要加强自我的筛查,及时接种疫苗和诊断,如果需要治疗,可以选择抗病毒治疗等积极手段,来防止发生肝硬化、肝癌乃至肝病的相关死亡。
医生能够为患者提供临床治疗的帮助,患者公益互助组织能够团结一致为自己发声,药企能够让疾病有药可治,政府相关部门能够让治疗变得更加可及,这些都是能够产生实质效应的行为。
那这部电影能够做什么呢?在回应乙肝歧视再次被推到公众视野的问题时,导演王晶回答说,他希望电影也能够像片名“不止不休”一样,提供一次讨论的契机。即便有些事情看似不再提及,但它们依旧还真实存在着。“就像一块石子扔到池塘,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讨论,社会形成合力,一起促成改变。”
(整理自央视网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