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法治文萃

一线法医讲述探案故事

本文字数:4130

朱光烈(右)在臭水沟里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凶器。

据《人民公安》杂志报道,提起法医,脑海中出现的多是影视剧里的形象:拎着勘查箱,从容地戴上手套、拿起手术刀,流露着神秘、炫酷的气息。现实中的法医是什么样子?

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刑侦大队的朱光烈是一名从警22年的一线法医,聆听他的讲述,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到一线法医的苦、累,时常面对恶臭、血腥的工作环境,读懂他们“现场就是战场”、追求真相捍卫公正的使命感,感受到他们虽整天面对冰冷现场、但内心依然充满温情和光热的情怀,以及受职业影响而形成的豁达积极的人生观。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遗体,我被“打击”了

我成为法医,完全是偶然。我老家是四川农村的。1996年高考,我成绩不错,填报志愿时,在军校与警校之间选择,因为心目中还是对除暴安良的职业多一份热爱,就填了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锁定了学校,想不好选什么专业。我父亲说,那就读法医吧,又是法又是医,双料了,岂不是很好?

开学后,我才知道法医是干什么的。小时候看武打片,我看到骷髅都害怕,更别说遗体解剖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学。

大三开始上专业课,从课本里,我知道了骷髅头是什么。它是类圆的,能有效分解外部作用力;它也是人体骨骼中最硬的,因为要保护最重要的部位——大脑。弄懂了以后,就没那么可怕了,慢慢的,内脏、血管这些我也不害怕了,它们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遗体,我还是被“打击”了。没有口罩,也没有眼罩,隔得很远就闻到福尔马林的气味,呛得我不停打喷嚏、掉眼泪,感觉鼻粘膜都在燃烧。

这就是我的职业?我以后接触的就是这些?短暂的自我怀疑后,我又拼命问自己:你关注福尔马林的味道干什么?你是法医!你要研究的是遗体的神经、血管、肌肉!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知道福尔马林的味道不是最冲的,尸臭才是。特别是夏天,遗体当天就腐败了,很快会发黑,发出一股恶臭。就算屏住呼吸,臭味也能往你鼻粘膜里钻。还有蛆虫,夏天人死后,苍蝇很快就来了,要是晚两天发现遗体,蛆虫已经里三层外三层把腐肉啃噬殆尽。

要想长久干这行,就要学会自动屏蔽。气味和蛆虫是自然现象;恶、臭、脏,就当作干扰因素;有蛆虫,用手抓掉;看到腐败的尸体,那就把注意力放到遗体信息的研判上。

不怕臭,不怕脏,不怕恶心,是法医的基本素养。因为死者家属关心的不是遗体多臭,不是现场多恐怖,而是死亡的真相!

有人觉得遗体可怕,其实撒谎的活人最可怕

作为一名基层一线法医,我见证着无数死亡背后的故事。

有人觉得遗体可怕,其实撒谎的活人最可怕。有些人看起来和善,狠起来突破人的正常认知。

2014年10月,余杭区闲林镇发生一起命案。死者女性,赤身裸体倒在淋浴房,发现时早就没了呼吸,人都僵硬了。

我去勘查现场,死者的丈夫说,妻子当时一个人在家,洗澡时突发疾病滑倒猝死,事实很清楚,不需要再看了,只求早点入土为安。

我说:“不急,来了,该看的总要看的。”

淋浴房很湿滑,地面有印痕,旁边放着换洗的衣物和浴巾。可一看到遗体,我感觉问题来了。

死者双腿绷得很直,颈部有轻微损伤。丈夫说妻子感冒了,那是刮痧留下的。但最可疑的是死者脚趾缝有电流烧灼的痕迹。丈夫解释,那是脚气。

死者丈夫对答如流。我看了他一眼,追问:“真的是脚气?”他一点不心虚,回答:“是的。”

我把两位侦查员叫到门口,告诉他们,是这男的电死了老婆,她脚上的痕迹是电流斑。

回到现场,我们很快找到了作案工具——插线板,就插在他们睡觉的床尾。我说,死者就是在这张床上,被这根电线电死的。

原来,夫妻婚后不和,老公积怨已久,前一晚双方吵得很凶,男的把女的掐晕,并电死。

发生非正常死亡,都是要法医现场勘验,再由相关单位开具死亡证明,才可以去殡仪馆火化。为逃过法律制裁,他冥思苦想一夜,伪造了这起“浴室迷案”。

法医的脑子,就像一个大容量的硬盘,既有医学知识,也有跨学科的心理学、刑侦学,还要掌握很多生活常识。例如这个案子里,我就知道,真正的脚气是什么样的。

法医分析案子,不是靠天马行空的想象,不是靠天花乱坠的说辞,而是动手动脚找证据。

2015年9月14日,群众报警称一名年轻女子死在菜地里。派出所民警到现场后,在菜地边的河里捞上来一名男子,人还活着,身上滴滴答答在流血。

这名男子很激动,说碰到了穷凶极恶的抢劫犯,把女的砍死拖进菜地,把他砍伤扔到河里。

我们刑侦到了现场后,很快明确女子确实是被砍死的。但这名男子身上的伤很奇怪,左脚内踝、膝盖和右手全是从浅到深的划伤,伤口是斜的,还有刀尖明显转了一下的痕迹。若是他伤,切割力度一致,伤口深度也一样,衣服不可能完好无损。

这刀伤是自己割的,我绝不可能看走眼,但男子一再矢口否认。

我们一边派人去医院盯着他,一边在现场找凶器。血迹只出现在菜地附近,说明凶手当时没走远,刀肯定也在附近。我分析,应该丢到河里了。

我们拦住上下游两头的水,抽干中间段,穿上水裤,下到水里,用吸铁石、金属探测器去找凶器。河水很脏,河底淤泥翻上来,味道相当难闻。

其实,这个现场环境还不算恶劣。做法医22年,我搜过山,下过水库,爬过臭水沟,进过比身体宽一点的深井捞遗体,在几千吨垃圾堆中翻找作案的一小截电线。人死在哪,我们就到哪,臭烘烘的茅坑算啥?现场就是战场,法医不可能有任何迟疑。

那天,我们在河底抽干的淤泥堆里掘地三尺,终于找到杀人和自伤的刀具。

凶器找出来后,那名男子心理防线彻底溃败。原来他和死者是初恋,各自成家后旧情复燃。双方约定离婚,男人离了,女人没动静。

两人见面前,他带上了刀。女的若犹豫不决,他就干掉她,自己也不活了。想不到没死成,他就拿“遇到抢劫犯”来骗人。

我经常对死者家属说,要相信法医。我也会对犯罪嫌疑人说,你所做的一切都在我脑子里,不可以撒一句谎。

根据现场信息还原案发过程

法医的真本事是根据现场信息进行现场重建、还原案发过程,有些现场即使没有遗体也能做到。

真有这么神?我通过案例告诉你。

2010年,良渚镇一个老板报警,说秘书刚辞职就失踪了。那个秘书是个女孩子,20多岁,一头长发,人很漂亮,独自住在一处出租房里。她辞职回老家的前一晚,跟同事在饭店聚餐。蹊跷的是,第二天她的出租屋就清空了,人也联系不到了。

我到了现场,发现房间已经做过清理,枕头和被褥全没了。一个女孩赶路,带走衣物,还带得动沉甸甸的铺被?

后来,我在出租屋的抽屉里找到了一只钱包,里面居然有女孩的身份证。铺被卷走,钱包和身份证漏在这里,显然有悖常理。

我再细细勘查,果然,找到了三处可疑血迹。第一处在席梦思床头,巴掌大,正好是放枕头的位置;第二处在床头靠背,零星几点,不注意发现不了;第三处在屋顶,在枕头对上去的天花板,是一趟呈连续抛甩的血迹(法医学上,有喷溅、转移等十种血迹形态,这种叫“抛甩”,是人为挥动带血工具甩上去的)。

我当即判断,女孩八成已经遇害,且是在床上被杀,致命伤应在头部,血溅到了床头靠背和天花板上。至于那块巴掌大的血,应是充分渗透枕头和被褥后留下的。

很快,我们从前一晚聚餐人员中锁定了犯罪嫌疑人,是死者的男同事。据他交待,那晚几个男生送女孩回家后同时离去,但他起了歹念,偷偷折返,欲行不轨。女孩反抗得厉害,他就一棍子打在头部,造成当场毙命。随后,他清空女孩屋内的衣物,拿走行李箱,带走被褥,以为制造被害人搬走的假象就能瞒天过海。当晚,他在一座没人的桥边,用被子裹住遗体,推进河里。

通过现场的痕迹勘查,我把一个失踪警情判定为凶杀案件,为案件后续侦破提供了正确方向。这就是法医强大的现场重建能力。要达到这种现场重建的能力,必须经过一个个现场勘查的锻炼,加上后期的思考总结,才能慢慢历练出来。

常常面对冰冷的现场,但我内心不冰冷

每年余杭的法医们要勘查近300起非正常死亡案件,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意外和自杀。

法医可能是最清楚死者死亡过程的人,也是跟家属走得最近的人。我一直提倡,发生非正常死亡,法医至少要参与一次家属对话,让家属知道死者发生了什么,怎么走的,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2008年,瓶窑镇一名工人下班骑车回家,被人发现死在104国道边的水沟里。

那晚下雨,马路比较滑,他连人带车摔到带斜坡的水沟里。沟不深,但是他没爬上来。现场有呕吐物,考虑颅脑损伤造成死亡。

家属认为是交通事故,但自行车没有撞击痕迹,监控显示,那个时段没有行人和车辆经过。

家属提出解剖,我说可以,但解剖前,我要把现场解读到的信息告诉你们。知道了整个详细经过后,家属表示不再追加一刀了,要让死者入土为安。

去年夏天,一对情侣来余杭一景区度假。两人是忘年恋,男的60岁左右,突然在酒店去世。我看到现场情况后,心里基本就有数了,符合心脏病突发。当时,男方家属、酒店工作人员都在凶巴巴地质问她。我让女方不要紧张、不要慌,轻声细语地提醒她接下来该做什么。那位女士很感动,说这是她发生事情以后听到最温暖的话。他们在一起很多年,一方突然死了,她本来就难受、紧张。既然死因已经明确,为何还要像审犯人一样去盘问?不如温言抚慰,让她感觉好过一点。

这是作为法医温情的一面。我整天面对各种各样冰冷的现场,但我的内心绝不是冷冰冰的。看多了狡诈、自私、贪婪、凶恶,我还愿意相信人性本善。

不愧对这个职业,不愧对每一天

现在的一线法医大多数都是医学院法医专业培养的。报考法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受《CSI犯罪现场调查》《法医秦明》等侦查破案类的电视剧影响,觉得法医工作充满神秘色彩。法医工作不轻松,但破了案子,探明了真相,也很有成就感,这就是法医的职业荣耀。

法医这一行也很少有人辞职,大多热爱这个专业,上岗前已经有了充分心理准备,工作中的苦、累、血腥,也能平常对待。

生活中的家人、朋友没人避讳我的职业,不会因为我今天勘验了尸体,就躲着我走了。公众对法医这个职业,都是蛮尊重的,觉得法医代表正义。

工作之余,我喜欢写写文章,看看文学书,也喜欢与人聊天。我年纪虽不大,但这两年白发蹭蹭冒出来。别人都说,你何必这么拼?

我这么努力,是因为我是做法医的,可能对生命的领悟比一般人更透彻吧。看多了生死,我对生命和生活更加珍惜,每个平淡的日子在我眼里都是美好的。我努力工作,就是想让自己燃烧起来,不愧对法医这个职业,不愧对身上的警服,不愧对活着的每一天。(朱光烈  傅淑青)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文萃 B06一线法医讲述探案故事 2023-04-14 2 2023年04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