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法治重点

没关系,“小巷总理”会出手

从居民区到菜场直线距离只有300米,居民日常却要绕行1.5公里?

本文字数:3103

居民通往菜场的便道经多番努力后重新开通,图为打通前

经多番努力,居民区通往菜场的便道重新开通,还铺上了便于行走和小车拖行的沥青路面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法治报记者  夏天

从居民区到菜场,有300米捷径,却因所有权、管理权“三足鼎立”而迟迟无法打通,让居民日常不得不绕行1.5公里买菜。如何才能打通捷径,方便居民?另一片居民区,因地处三区交界,存在菜场规划盲点,居民长期买菜难。又该怎样才能满足居民的“菜场房”梦想?

没关系,“小巷总理”会出手。

如今,上海已有一支5.7万人的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薪酬持续提升。他们的日常具体工作是什么,为市民生活和市域治理现代化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日前,市民政局举行2022年度“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发布仪式,潘志歌、朱燕军、史晨蕾等10位社区工作者获此殊荣。“静下心来思考,俯下身去干事,才是给居民最好的回应。再小的事,也要做得让居民安心、满意。”一位获奖者的感言,道尽了“小巷总理”们的履职心得。今年,上海还将组织居村委会成员常态化开展“四百”活动(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修炼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

去菜场只需300米,居民为何绕行1.5公里?

现任浦东新区沪东新村街道朱家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史晨蕾,自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投身社区工作。别看她才36岁,却已先后在四个居民区任职、其中在三个居民区担任书记。她做起事来总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

在一次居民区党员座谈会上,有党员代表提出,能否开通一条直通菜场的便道。这条道路早年在弄堂拆迁后,就一直实行封闭管理,让居民买菜的单程距离从直线300米变成绕行1.5公里,许多居民反映不便利,希望能重新开通便道。

史晨蕾深入调研后发现,短短一条便道,历经土地收储等历史原因,造成所有权管理权“三足鼎立”。“问题总要解决,让老百姓满意就是我们的天职和事业”,于是,史晨蕾在反复踏勘、多方协商等多番努力下,终于重开买菜便道。更让居民暖心的是,便道不仅重新开通,还铺上了便于行走和小车拖行的沥青路面。

“群众无小事,小事当做大事办。”这是史晨蕾一直以来的座右铭。每天上下班的前后半小时,她都会在小区内走一走,和居民们聊一聊,发现存在的问题,听听大家的需求。她常说,打理好一个居民区没有“一招灵”的捷径,就是要用笨办法,下苦功夫。正是依靠这个法宝,史晨蕾经历多个居民区,一直取得居民信任。

三区交界居民用餐买菜难 她筹建了家门口生鲜超市

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的华山居民区,由于地处长宁、静安、徐汇三区交界,难免存在相应的规划“盲点”,而其中尤其突出的就是居民“买菜难”问题。但是前不久,居民区附近步行仅需几分钟的华山路超市改建为生鲜超市,同时还升级增设了便民早餐点、社区大食堂等,居民买菜用餐需求得到了较大满足。而这些,与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潘志歌长期以来的奔走协调分不开。

潘志歌是一位退役军人,回到地方后就一直从事社区工作。自2014年来到华山居委会后,她历任副主任干事、居民区党组织副书记、书记,多年来深耕社区,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带领全体居民区干部,用社区工作者的“辛苦指数”换取居民“安全指数”“幸福指数”。

在听到居民们频频反映买菜用餐难后,潘志歌一方面积极争取长宁区和江苏路街道的支持;一方面协调社区单位,整合现有资源。历经两年多时间的筹建,解除了居民们长期以来的困扰。

同时,华山居民区还有外籍人士多、高龄老人占比高、居民需求多样等特点。潘志歌在日常工作中,密切关注社区老年群体,尤其是独居老人生活、精神关爱需求,通过“老伙伴”结对关爱行动,将辖区独居老人分为独居有子女、夫妻共同生活且能自理、家有阿姨、子女在国外或无法接回四种类型,居委干部和志愿者变身“好邻居”“关爱员”,通过微信、电话或走访的方式,了解、服务老人需求。她还创新开展“英语口语”“智能手机”等兴趣小组活动,向社区老年人普及智能手机使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紧跟时代步伐。

作为区人大代表,潘志歌还借助代表建议意见平台,为居民诉求期盼积极发声,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她的倡议推动下,居民及绿化自治小组全程参与闲置公共区域利用规划,丁香大楼建成了居民健身休闲“小花园”,成为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村民谋福利,他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什么?在顾村镇沈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燕军看来,努力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经济收益,为村民干实事、办好事,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从事农村社区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但在新局面下,朱燕军主动适应新形势,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更多元、高能级的经济发展动能。为此,他策动清退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平整地块,盘活存量土地,依托农村自然风光、乡村文化,建设花卉苗木基地、花海、卡丁车、网球场等特色项目,引入大岐农庄、宝玥宴会中心等企业,探索乡村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旅游新名牌,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乡村发展更有韧性、更有潜力。

在此过程中,朱燕军坚持强化基层党建,引导党员干部用心用情用力种好乡村振兴“责任田”,凝聚各方力量,激活乡村振兴强大动能,让党建引领成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他注重提升两委班子执行力,增强基层干部能力素质,大胆选拔年轻大学生,为班子的长远发展积蓄年轻血液。提升党员队伍战斗力,开展“挂铭牌亮承诺”活动,党员认领人居环境岗、矛盾调解岗、治安巡逻岗、志愿服务岗等,在党员家门口挂牌公示包括职责分工、承诺内容、联系方式等内容“承诺牌子”,让普通党员在乡村振兴中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积极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传承好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保证。

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小巷总理”

据了解,今年是上海第三次举办“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宣传推选活动。2020年以来,本市已累计推选产生30名“上海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他们平均年龄44.5岁,男女比例9:21,居村比例24:6。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各区积极发挥“最美人物”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实践“导师制”,结对带教优秀青年社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小巷总理”崭露头角、挑起大梁(本届“最美人物”中有3人为“85后”)。今后,本市将持续开展“最美城乡社区工作者”评选活动,充分彰显先进典型人物风采,持续提升本市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市民政局表示,2014年以来,上海从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角度,进行制度创新,着手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出台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工作者5.7万人,平均年龄40周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2.3%,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薪酬持续提升。近年来,市民政局不断完善社区工作者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今年将聚焦实务导向和基层需要,围绕社区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在组织动员、民主协商、资源整合、应急管理、智慧治理等方面打造一批社区治理精品课程,帮助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尽快熟悉工作岗位,促进已经成为骨干的社区工作者继续提升能力,以培训赋能梯队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巷总理”。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需要学会如何与群众打交道、做好群众思想工作,今年以来,本市按照“一名好的居村干部应当认识1000位社区居民”的要求,组织居村委会成员常态化开展“四百”活动,引导广大社区工作者在巡查走访中进一步掌握社区情况底数、关爱服务重点群体,健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修炼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重点 A02没关系,“小巷总理”会出手 2023-04-17 2 2023年04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