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荔
演唱会回来了!这对许多歌迷来说都是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可是,在经历了一场演唱会抢票大战后,我发现,票似乎更难买了。而造成难的原因可能是三年不曾抢票的手生,可能是网速的不给力,可能是庞大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不合理的规则和作妖的“黄牛”。
参与抢票失败后便想去二手交易市场碰碰运气,看看是否有原价转票的歌迷。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以往只知道汽车牌照有“代拍”,殊不知如今这项业务竟拓展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演唱会,代拍标价从10元-500元不等,有不少详情页写着“价格详聊”。
代拍多是用机器“刷票”,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扰乱市场秩序?代拍拿到票后,会不会谎称没拍到,转手加价卖票?或者要求再加价才给消费者?甚至代拍就是幌子,拿了钱不干事?一堆问题还没得到解答,就看到有人友情提醒称,这场演唱会实行的是“强制实名制”,即购票时需一人一票与身份证信息对应,入场时也要刷身份证、刷脸,所以票子无法转让。
再仔细看票务平台的规则信息,的确强调了“实名制购票、观演”,同时也强调了不能“退改赠”。于是,问题又来了。如果的确有事不能观演,票子就要浪费了吗?还有消费者表示,因为非常想去看某场演出,生怕抢不到票,于是发动朋友在不同票务平台帮忙抢票,用的是同一个身份信息,结果由于不同平台信息不通,自己和朋友都抢成功了,造成同一个人有两张票,这样的情况也不能退吗?带着疑问在网上查询,结果发现了大量因为退票而产生的对票务平台的投诉。强势的格式合同成了拦路虎,有退票需求的消费者要么是通过不断投诉维护了权益,要么是还在死磕,也有些最终只能“花钱买教训。
一边是大量求票的消费者,一边是有票退不了的消费者,票务平台的规则就像是壁垒,甚至是有将风险全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嫌疑。有媒体报道戏称这是“抢票靠手速,退票靠投诉”。其实那么多年,展演门票的退转改签一直是有争议的话题,对如何统一这方面的规则也不断有呼吁和建议,比如借鉴火车票等退票规则,根据退票距离开演时间的早晚制定差异化退票手续费标准,有条件地允许消费者退票,也可方便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购买。
票务平台对为何不予退票当然也有解释,其中一项说法是为了防“黄牛”,但是效果如何值得商榷。尤其是看到近期演唱会市场复苏后,各个朋友圈里、交易平台上发布消息称100%有票、可录入实名信息的“牛叔”们,还有那些溢价严重的购票平台,不禁陷入了沉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