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辉
密聊猫、纸飞机、蝙蝠、事密达、海鸥……近日,这几款加密通讯软件频繁出现在各地警方公开发布的通知中,各地家长被要求检查孩子手机中是否装有上述软件——这些软件被指为犯罪分子销毁犯罪证据提供了便利。
(5月21日澎湃新闻)
当涉事未深、懵懵懂懂的未成年人遇到具有“阅后即焚”、毁灭证据功能的所谓密聊软件,可能很容易就被其小众、私密特性所吸引而偷偷下载使用,但是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落入精心伪装的骗局陷阱之中。
在单纯的孩子们看来,也许这些加密通讯软件很酷、很好玩,可是在那些无孔不入的不法分子眼中,这类软件恰恰为他们“网络钓鱼”提供了天然的伪装和绝佳的机会。对犯罪分子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像加密软件更便于隐藏身份、全身而退的作案条件呢?
因此,虽然不能说这些各式各样的加密通讯软件就一定是“犯罪工具”,但是起码在这里形成了一种很难被监管的灰色地带,且为各种网络犯罪提供了很好的犯罪土壤和身份保护。特别是对于认知有限、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的未成年人,这些软件更是充满了各种不良诱惑和未知风险。
对孩子们而言,他们不需要什么见不得人的“密聊”,恰恰相反,他们更需要的是阳光透明、纯真无邪,是家长、学校、警方和全社会更严密的保护。
由此可见,这些“见不得光”的密聊软件对未成年人来说利大于弊,或者说压根就是“少儿不宜”。现有的各种通讯和社交软件已经足够孩子们使用,不能再让他们沉湎于密聊软件不能自拔,并由此失去家长和警方的周到保护,沦为不法分子的“猎物”。
现在,警方显然已经发现了密聊软件对于未成年人的现实危害及威胁。日前,南京市公安局就提醒,未成年人涉世未深,不法分子在密聊软件上通过花言巧语哄骗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等内容,使其成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帮凶”,甚至因此犯下“帮信罪”。
与此同时,福建福州、甘肃兰州、广西、山西等地警方也分别发布了类似通知,要求家长检查孩子手机,若发现这类密聊软件立即卸载。
然而,只靠家长去“查手机”显然还不够。一方面,这种手机应用可能被孩子伪装和隐藏而蒙混过关;另一方面,他们还可能和家长玩“躲猫猫”,这边删、那边下。要想堵住这些漏洞,防止孩子们使用密聊软件,还要从源头和全过程入手。首先对这些非法应用程序严密监控、及时查删、封禁;其次要对提供下载的第三方依法严查,斩断其隐秘传播链条;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专用“纯净”手机系统的开发推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们免受其害。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