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合力防范未成年人直播打赏

本文字数:983

资料图片

□丁慎毅

河南一名15岁少年偷偷在家看直播,女主播在和他聊天后加了微信,并给他发去一些半裸露照片,还承诺完成任务后还有“福利”。涉世未深的少年沉迷其中,把母亲银行卡里的6万多元逐步在直播间里刷了出去。所幸,在警方的帮助下,少年的母亲找平台要回了这笔钱。(5月27日央视财经)

2022年5月7日,国家网信办等4部门联合发布意见,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在此背景下,少年何以还能打赏6万多元?据报道,直播平台未成年人模式默认关闭。

2021年我国《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要针对不同类别级别的网络主播账号在单场受赏总额、直播热度等方面合理设限,要对单个虚拟消费品、单次打赏额度合理设置上限,必要时设置打赏冷静期和延时到账期。但由于主播得到的打赏,平台和经纪机构都会参与分成。这就容易造成平台、经纪机构和主播合谋打法律擦边球,甚至不惜顶风作案。

因此,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急需进一步合力治理。

相关部门要为青少年模式内容池建立一个相对规范的优质化标准,并且要有一个达标时间表,强制网站平台认真执行。如果平台还是阳奉阴违,则应对平台采取限流手段,顶格罚款,直至产品下架。而更根本的还是尽快出台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管理体系》,以及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专章基础上,加快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出台,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配套制度,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让网站平台不敢、不能打法律的擦边球,把保护培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放在心头,让青少年“模式在手,无需他求”。

网站平台必须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平衡好社会效益与企业利益,在“青少年模式”防沉迷机制和内容池建设上狠下功夫,设定人脸识别解锁付费、诱导打赏语言监测、大额打赏触发提示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打赏的可操作性。

在《民法典》颁布后,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的行为,为家长追讨有了依据。家长如果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义务,同时对自己的账号、银行卡密码没有尽到保管义务,家长也要赔偿平台遭受的损失。家长在尽到相应义务的同时,也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日常生活,加强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及时发现孩子不正常的消费倾向或问题,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念和隐私安全意识,避免孩子产生孤独感从而转向网络寻求慰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合力防范未成年人直播打赏 2023-05-30 2 2023年05月3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