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朱非
本报讯6月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年国别区域法治论坛暨“比较法视野下数字法治的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本届论坛共分“数字法治的实践图景”“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法治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数据法治的实践与创新”“多元法治背景下的元宇宙与法治”四个单元。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法理——实现算法公正的‘无知之幕’与程序正义”主旨发言。他梳理了大模型与生成式AI引发的忧患意识和恐慌心理,认为相较各种具体伦理规范,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原则更有利于塑造AI的权衡决策方法。他探讨了如何通过符合正义理念的方式选择AI对齐的道德原则,论证了“无知之幕”对算法公正和选择AI道德原则的意义,并系统阐释了揭开“无知之幕”之后的正当程序保障。认为对于建构AI公正秩序的国际合作而言,互惠性的正义理念是各国开展AI治理深度对话、实现价值对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院长马长山教授作了题为“数字法学的立场与立法”主旨发言。他从信息革命的本体性重建、数字治理的全球趋势与中国策略、法学基础与逻辑的时代转换等角度阐释了数字法学的概念,认为数字法学不是学科概念,而是时代概念。相比传统法学与现代法学,数字法学更具概括性、包容性和理论性,涵括数字法律规则、数字法律关系、数字法律行为、数字正义价值、数字法律方法等基本面向。他还从研究路径、思维模式、跨界融合、“中国特色”到“全球对话”等方面阐述了数字法学的研究方法,对基于“符合论”“承认论”“问题论”等立场的质疑做出了回应,并展望了数字法学的时代担当。
金杜(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聂卫东主任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法律服务业的影响”主旨发言。他主要从法律实务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工作机制,主要基于语言规则和统计学习,从而能进行答案匹配和文本生成,但其并不具有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律师的工作效率,但也会给律师工作带来挑战。
他结合具体实例,列举了律师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的诸多技巧,指出尽管律师职业不会很快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应怀持紧迫感和危机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人工智能。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