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夏天
实习生 陈科扬
城市上空的“黑色污染”、“蜘蛛网”,藏身于“杆件林立”下的老市府大楼,“纵横交错”的普通里弄,这些都曾是上海的“街景”之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指导精神,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品质,上海于2018年开始开展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程,上海市城市综合管理事务中心正式组建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突击队。在沉重的任务面前,这支队伍勇于担当、排除万难,只为还上海一个“干净的蓝天”。
在履职尽责前秉承“首位度”
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度大。从涉及范围来看,包括全市16个区及临港新片区。从工程内容看,包括电力线入地、信息线入地、合杆。如何更好的协调众多建设单位,编制出切实可行、科学严谨的年度计划是摆在突击队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另一方面,队员多为跨部门、跨岗位的青年,例如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5后”和“投笔从戎”由办公室转岗的“女秀才”,因为工作经验不够、项目内容不熟,在开展工作中时常遇到阻碍。
“我们不怕苦,我们不怕累,我们有热情,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怕做不好。”面对繁琐沉重的工作任务,团队成员从来没有抱怨更没有松懈,他们抓紧上班时间的一分一秒,每周都会去现场开展夜间巡查,实地督促检查施工情况,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及时掌握工程进度,确保合杆整治工程不折不扣按时完成。
而在八小时之外,团队成员像患上了本领恐慌症,千方百计提升自己的本领。他们会利用午饭时间向前辈们讨教工作经验,听他们讲述合杆整治的“前世今生”,会利用下班时间努力啃读落下的业务知识,会在晚上冲到工地现场,学习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会通过领导布置的工作“练级打怪”积攒经验,及时整理、及时交流、及时汇总,将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统统都反哺到工作中去。
在困难条件下跑出“加速度”
2022年,3.57公里的武宁路(真北路-东新路)合杆整治工程进入了全面冲刺阶段。当时,市重大工程武宁路快速化改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武宁路的工程面临着协调部门多、实施难度大、工期时间紧三大问题”,突击队队员、合杆整治工程武宁路项目负责人陶锐杰表示,虽然3.57公里的工程项目体量不算大,但由于武宁路地下作业面情况十分复杂,施工面和道路线形也不断变化,如何在确保工期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工程是当时整个团队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突击队员带领实施团队一次次前往现场实地踏勘,按照“一基础一设计”的原则,为每根综合杆件量身定制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以空间换时间,以创新解难题,组织设计单位进行针对性设计,并多次邀请资深专家研讨论证,形成了工字型基础,T字型基础,以及钢管桩等不同的新型基础和对应的杆件组合,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订制化,并按照方案“成熟一段、进场一段”难点“成熟一处、进场一处”的原则逐步推进项目,最终一段一段抢出进度,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创造了又一个“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以及在“螺蛳壳里做成道场”的成功案例。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2022年底,本市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共完成801.63公里,其中立杆2.3万根,拔除各类立杆5.5万余根,平均减杆率达到61%,整合各类设施设备2万余套,内环内架空线入地率从29%提高到53%,完美实现了市民群众对“线清、杆合、箱隐、景美”城市环境的期盼。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