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徐荔
“第一次有那么多人为我过生日……”在15岁的生日会上,云云(化名)惊喜的笑容和充满感激泪水的眼眸让在场所有人印象深刻。在这个自述“从很小就没有开心过”的女孩脸上重新看到笑容,实在太不容易。
云云是上海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下简称“中心”)开展“吸毒人员家庭未成年子女身心成长照护计划”项目时结识的孩子。
复杂的家庭环境让这个女孩从小就承受了不该有的伤痛。家庭造成的创伤和无人理解、难以自我排解的痛楚让云云的心渐渐病了。当心理咨询师认识云云的时候,她已经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手臂上还有着多道被锐器划伤留下的疤痕……
1 身心俱损的豆蔻少女
戒备、退缩,是心理咨询师初次与云云见面时,这个女孩给出的反应。
十四五岁的孩子,正是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往往更为敏感和多变,可是云云的状态明显超出了一般的敏感、多变,和心理咨询师的沟通过程中,她的情绪始终低落。心理咨询师知道,那时的云云已经因为中度抑郁接受治疗。可是,云云依旧因为那些无法排解的伤痛悲伤、绝望。
在访谈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格外耐心地倾听和引导,了解云云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的困难与感受。专业的沟通让云云渐渐放下了戒备,她缓缓地撸起长袖,雪白的手臂内侧露出一道道被锐器划出的伤痕:“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没有开心过……”
云云的父亲是涉毒人员,父母在她很小时就离婚,后来父母分别再婚,云云随母亲生活。在新的家庭里,云云依然没有得到父爱,继父的暴力和伤害让云云深深恐惧。虽然后来继父离开,但是痛苦的创伤经历依旧折磨着云云。
然而,为了让妈妈放心,云云假装一切如常。云云的学校有心理老师,可同时也是她的任课老师,云云顾虑很多,不愿意向老师求助,只能把泪水压抑在内心深处。直到2021年,云云实在撑不下去,在妈妈的陪同下就医,被诊断为中度抑郁。
“我知道不应该伤害自己,但难受的时候就会有抑制不住的冲动……”云云说,平时唯一能感觉好一点的就是在学校和同学说说笑笑,所以尽管医生建议休学,她还是坚持去上学。
心理咨询师静静地倾听着,接纳和回馈着云云内心的孤独、委屈和恐惧,让她压抑的情感得到疏泄,并教给她一些缓解压迫性情绪的方法,避免自残行为的发生。心理咨询师还与她约定,如果实在忍不住要伤害自己,要第一时间与他们联系。
2 危机后的变化和转机
中心在排摸、了解云云的心理状态情况后,为她制定了一对一的靶向性心理支持计划,用“遇见、看见、听见”的心理技术,帮助云云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获得心理上更坚强的韧性和信心。除了为云云提供24小时一对一心理支持情绪疏导服务外,还安排心理咨询师定人、定期跟进,提供心理关爱,帮助云云走出伤痛,引导她有效处理和管理情绪问题。
同时,中心和云云妈妈保持定期联系,帮助她了解云云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并提供亲子相处的建议、沟通交流的技巧,引导云云妈妈了解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此外,中心也与社工密切合作,及时沟通情况,以便动态调整心理支持的方案。
中心提供的24小时心理支持情绪疏导服务不久就发挥了作用。
云云在一次通话中和父亲发生了激烈争吵,她又控制不住地伤害了自己,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她在冲动之后向中心求助了。
中心工作人员边了解情况,边安抚云云的情绪,在确保云云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安排心理咨询师与她进行线上咨询。当云云的愤怒和委曲得到了宣泄和纾解的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帮助她看到了情绪背后隐藏着的内心渴望。
安抚云云后,工作人员及时和云云妈妈同步沟通,让她看到云云激烈情绪的背后其实是对妈妈的爱。云云妈妈恍然,她告诉工作人员,原本她一直自责自己做得不够好,让孩子变成这样,以为孩子是恨她的,没有想到孩子其实对她的爱那么多。
借此机会,中心工作人员也耐心向云云妈妈重申云云的情况需要住院治疗。云云妈妈终于决定为了云云的未来,不再回避孩子病理性的问题,答应尽快落实云云的住院事宜。而云云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住院,想快点好起来的意愿。
在云云等待入院的那段时间里,中心安排了不同的心理咨询方式,通过游戏和沙盘治疗,定期帮助云云释放和表达情绪,并在游戏中逐渐唤起云云内心的自我修复力。渐渐地,云云的眼光开始闪现出了灵动的光,展露出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可爱和俏皮,情绪也不再那么压抑了。
3 给未来注入光明和希望
云云住院接受治疗并没有那么顺利,住院初期,云云的情绪波动非常大,吵着要回家。云云妈妈既心疼又着急,向中心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了解情况后,中心安排心理咨询师和云云妈妈联系,多次从专业的角度给与她帮助和建议,鼓励她一定要给云云信心,坚持治疗。对云云妈妈的焦虑表示理解,耐心倾听与陪伴,引导她知道自己的情绪稳定对孩子的重要性。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云云妈妈的情绪趋于稳定,云云也慢慢地适应环境,开始配合治疗,一切开始有了好转的迹象。终于在去年冬末春初的一天,中心接到了云云妈妈的电话,她用略带兴奋的声音告诉大家,云云可以出院了。
云云出院不多久就是她的15岁生日,于是为云云办一个生日会的想法在中心工作人员脑海中形成。
出院那天,云云和妈妈来到约定的场地。当灯光熄灭,生日歌响起,最爱的蛋糕和意料之外却又正中下怀的生日礼物来到云云的面前,云云好奇、激动的表情让她的脸显得格外灵动。这是第一次有那么多人一起为云云庆祝生日,她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和妈妈以及每一位老师紧紧拥抱。这场其乐融融的生日会,让这个女孩感受到些许温暖和关怀,给她的人生之旅注入了光明和希望。也许未来的路仍会坎坷,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这些爱的表达会为云云的生活带去一份笃定和勇敢。
后记>>>
用“心”陪孩子走过“湿滑地带”
云云的情况不是个例,在这些年来的服务中,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遇到了很多得“心病”的孩子:有十八岁的孩子,跟着有吸毒史的单亲父亲生活,因为搬家离开熟悉的环境觉得孤单,再加上亲子关系冷漠,孩子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有十六岁的孩子,母亲吸毒,从小得不到其他亲属的关爱,由于抑郁休学在家,身上有明显的自伤痕迹;有十二岁的孩子,父亲涉毒,母亲另嫁,孩子由长辈抚养,看似开朗热情,可是一谈到父母就采取回避态度,小心、敏感的样子让人心疼……
梦晓心理辅导支持中心是一家专业从事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为团体和个人提供各类心理健康文化普及和个体心理健康服务的5A级社会组织,在承接项目为孩子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中心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大都有着家庭关系淡漠,子女缺乏长辈的亲情关爱,亲人之间不善于主动表达情感等特点。
中心负责人,国家首批二级心理咨询师梦晓告诉记者,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敏感、多变,如何陪护他们较为平顺安稳地度过青少年阶段,不管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非常重要且关键的课题和工作,而特殊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悉心、有效的引导和陪护。
梦晓有着十多年参与禁毒领域心理服务工作的经验,她在工作中看到吸毒家庭中未成年子女的心理需求,因此希望贡献“心力量”,通过开展专业的心理工作与这些孩子“面对面,心贴心”,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情绪管理,助力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成为一个拥有健康自我和独立自主的人。
“孩子好了,家庭稳定了,戒毒对象才会安心。”梦晓分享了一则案例,有一个男孩的父母都是涉毒人员,社工发现学业进步可以帮助这个孩子建立自信,于是帮助他找到大学生辅导功课。男孩也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正向激励,后来男孩考上了研究生。男孩的妈妈戒毒了,爸爸刑满释放回来看到儿子有出息,家还在,也努力转变。多了一个和睦的家庭,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在自我身心修复、情绪管理、社会认知融合力等方面的提升,增强孩子们的心理弹性和张力,陪伴这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们,走过人生湿滑地带,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中心希望通过项目做到的,也呼吁社会在这方面给与更多支持,“当这些孩子经由努力和呵护,变得自信、阳光起来,未来就会少一些可能出现的社会危害和失足人员,而他们的未来会和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自己的老年相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