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声音

小小微信群 串联千万家

闵行公安分局社区民警顾晓芬和128个微信群的故事

本文字数:1707

□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通讯员  陈春

“亲,在吗?”这是居民在微信里常用的开篇语。只要醒着,社区民警顾晓芬都会秒回:“在,有什么需要?”近年来,顾晓芬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线上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微信工作群——这个不打烊的“线上警务室”成为她排查风险、打击防范、化解矛盾的阵地。128个微信群,3000余名微信好友,辐射一万多居民群众,而这个数据每天都在增加,而顾晓芬负责的浦江颐城、颐城尚院、颐城晶寓三个居民小区报警类110警情近三年逐年下降10%,辖区内110警情总量七年间下降46%,矛盾化解率达到97%!

排查风险:“要善于在‘吐槽’声中找隐患”

家住浦江颐城晶寓的方先生几年前发现自家车车胎被铁钉扎破,物业却给不了说法。同样遭遇的多位居民组建了微信群共同“维权”。单个案例是偶发,多起案例就容易引发不良情绪。顾晓芬了解情况后,主动申请入群。

面对众人质疑,顾晓芬先指导物业增设视频设施弥补死角,再安排物业工作人员定期展开巡查。调查中发现,部分装修工人在停车库搬运建筑垃圾时大大咧咧,可能是铁钉出现的原因。据此,她提出在小区出现装修单元时,物业必须加强地面清理次数的要求,并建议增配吸铁器。随着监督推进,同类事件再未发生。

顾晓芬感觉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需要更大的“朋友圈”,为此,她建立了覆盖所辖社区、企事业单位、相关政府部门的微信群。大家既是发现问题的主体,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环,形成了一个为居民解决实际难题的“平安联盟”。

顾晓芬也逐渐形成了“随时发现、随时报告、随时流转、随时处置”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微信里那一个个“红点”都是她急需解决的事项,而儿子和丈夫的微信聊天免不了被群聊、私信所“淹没”,沉到了底部。

打击防范:“让大家吃一颗‘定心丸’”

今年5月下旬,居民徐小姐反映,外卖小哥给她挂在门外的一份午餐不翼而飞。顾晓芬经过梳理排摸,很快锁定了嫌疑人,帮她找到了顺手牵羊者,还教育督促对方进行了赔偿。拿回的虽然只是22元钱,但徐小姐收获的安全感却是爆棚的。

顾晓芬活跃在各类微信群。她在“妈妈群”巧妙取证,成功抓获偷钱的保姆;在“团购群”中第一时间发现非法兜售烟花爆竹的线索;甚至通过一个“投资群”成了两位老人的“女儿”。

三年前,接到反诈预警的顾晓芬登门对黄阿婆进行劝阻。老太太正戴着老花眼镜研究着电脑上的K线图,拒不配合。老太太说了句“你和我女儿一样大”,一下子打动了顾晓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顾晓芬决意要把老太太拉回来。她发现老太太虽然满脑子“生意经”,但“门道”多是诈骗行业的“套话”,察觉老太太已被“洗脑”的顾晓芬决定“反洗脑”。她耐心剖析辖区真实案例中的相同点,分析诈骗话术的每一个圈套步骤,并重点讲述了多位老人的惨痛经历。一个多小时的苦口婆心果然奏了效。

随着深入沟通,顾晓芬发现老太太不差钱,但因女儿不在身边,缺少了陪伴和关怀。顾晓芬领着她去小区打乒乓、跳广场舞,帮助她尽快融入社区,逢年过节还和居委干部一道上门慰问看望,主动为她分担了很多家务事。老太太时常在微信里和她聊聊天,顺带反映下社区情况,而她总是叮嘱老俩口要保重身体,去年黄阿婆老伴多次血透都是顾晓芬接送的。一来二往,她俨然成了他们的“编外家人”。

化解矛盾:“对社区的事就是要‘盯住不放’”

“顾警官,我感觉好多了,不再想要离开(世界)了。”在回访抑郁症患者罗先生时,顾晓芬忍不住湿了眼眶。不久前,一位居民朋友通过微信告诉她,罗先生最近和邻居们屡屡发生矛盾,还扬言要带着8岁孩子轻生。

获知情况的她赶紧联系正在出差的罗太太,得知其无法立即返沪,随即启动了“营救计划”。她通过微信群“点兵点将”,协调同一小区的热心居民凌先生陪同罗先生就医;联系罗先生挚友顾先生前来陪夜;联系邻居暂时照顾年幼的小朋友;小区居民张老师则表示愿意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居委会提供了志愿者服务的岗位,让罗先生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刷出“存在感”;而邻居们在知道罗先生的病情后,选择了原谅……

在一众热心人的群策群力下,一个完整的家庭保住了。

顾晓芬正在积极探索“枫桥经验”的本土化实践,如何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把矛盾化解在社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综合;声音 A03小小微信群 串联千万家 2023-07-03 2 2023年07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