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数字法治三十人论坛(2023年夏季)”在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合基地成功举办,此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的法律问题”。
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郑少华教授在致辞时表示,数字技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多方面革新,数字化发展使我国面临多方面的法治理论问题与现实挑战,需要学界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数字法治三十人论坛”是上海政法学院立足政法服务实践理念、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和“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希望借此平台为更多学者提供交流机会,共同构建数字法治学术交流长效机制。
论坛研讨会分为主旨演讲和专题研讨。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丁茂中教授主持了第一单元的主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季卫东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马长山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龙卫球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
数字覆盖下中国社会变迁与法律
季卫东教授从数字覆盖的分析框架、元宇宙的秩序重构、生成式AI与大模型治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季卫东教授从数字化形成的利维坦、独角兽、虚拟人的三角关系,以及作为基本坐标的“风险社会”与“数字国家”的二项对立图式的分析框架谈起,分析了元宇宙视域下的经济、社会以及制度的转型,阐明了元宇宙引发的六种革命性变化和元宇宙秩序原理的十二个基本命题,比较了亚洲主要地区元宇宙的政策特征。
最后,从道德原则和法律规范、价值对齐和国际合作等角度探讨了生成式AI与大模型治理路径。
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
马长山教授从人工智能伦理的法治向度、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通则、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场景、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构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马长山教授从人工智能伦理的革命性重建、人工智能伦理的核心议题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法治通约三个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伦理的法治向度,认为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通则包括以人为本、技术向善、合理合规、公开透明、数字人权、公平公正、安全与负责、人类监督这八大方面,分析了智慧生活场景、智慧治理场景、智慧家庭场景以及数字战争场景的伦理要求,并就人工智能法治伦理的构建提出建议。
人工智能发展与个人信息保护
龙卫球教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人工智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挑战、人工智能立法的路径和难点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与问题。龙卫球教授对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立法文件进行了深度解读,分析了大规模抓取数据、网络攻击、编造虚假信息等情况会对个人信息保护构成挑战。
他认为,我国应对现有规范进行及时调整,人工智能立法应重视其作为新风险治理进行设计,希望人工智能立法的出台可以规范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并最终造福社会。
之后的专题研讨分为四个部分,主题分别为“人工智能的宪法与行政法问题”“人工智能的民商法与经济法问题”“人工智能的国际法与比较法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的刑事司法问题”。
上海政法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携手共同打造数字法治的学术品牌,发挥数字法治的引领作用。(上政 供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